通過家庭醫生簽約,變“病人跑”為“醫生跑”;通過醫共體的搭建,農村患者不出遠門也能問診市級專家;通過智慧醫療服務體系的完善,讓“最多跑一次”改革在醫療衛生領域有了實際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將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推進醫療技術提升、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人民群眾衛生健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家庭醫生簽約
將健康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PICC置管術在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廣泛。以往,腫瘤患者只能到市級醫院去做PICC置管護理,路程遠,耗時長,自費費用也不低。今年7月,桃渚中心衛生院開設了PICC置管護理門診,每周二、四、六固定開診,針對有需要且已簽約家庭醫生的患者提供上門置管護理服務,報銷比例也比市級醫院更高,極大減輕了患者的就醫成本。
近日,桃渚中心衛生院的醫生、護士一行來到桃渚鎮浦金村的腫瘤患者周老伯家中,為他量血壓、抽血,并做PICC置管護理。“我因為身體原因不方便出行,醫生到家里來給我診療,我最高興不過了。”周老伯說。
家庭醫生是城鄉居民的健康“守門員”,通過長期向簽約服務對象及其家庭成員提供以健康管理為主要內容、個性化服務和預約診療等為主要形式的服務,變“病人跑”為“醫生跑”,為患者提供了便利,又降低了就醫成本,真正將醫療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據桃渚中心衛生院醫務科副科長王安平介紹,自2015年我市開始實行家庭醫生簽約以來,醫務工作者的服務理念和市民的就醫理念都大幅提高。“我們還增設了居家護理服務,方便那些行動不便且已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及時接受診療,變‘病人跑’為‘醫生跑’。”王安平說。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共組織成立219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積極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全市常住人口簽約539449人,簽約率44.83%,十類重點人群簽約407147人,簽約率83.17%,簽約滿意度達94.30%。
推進醫共體建設
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布局
在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主任朱海勇正通過電腦與白水洋中心衛生院的醫生胡敏連線,為78歲的腫瘤患者高阿婆進行遠程診療指導。醫院以互聯網和院際數據交互,打通醫共體醫院之間的信息系統,從而為患者帶來全方位、一體化的服務。朱海勇表示:“我們市第一人民醫院下面有9家醫共體,診療水平也在提高。隨著老百姓需求提高、人口老齡化加劇,基層衛生院的住院病人數量將增加,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支持,更好地服務百姓,真正做到雙向轉診。”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全市4家市級醫院分別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27家省內外知名醫院在40個專科領域開展醫療合作。浙大二院和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浙大二院臨海分院,省級名家工作室落戶臨海,品牌效應不斷放大。
深化智慧醫療建設
助推“最多跑一次”醫療改革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近年來,我市醫療衛生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不斷推進,各醫院在就醫流程的優化上做足了功課。在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記者看到,各個樓層都放置了自助機,共計30余臺。醫院收費處負責人祝尚青表示,以往市民來醫院就醫,經常反饋排隊長、看病流程長、等候時間長。自從推進智慧醫療服務后,患者就醫流程不斷簡化,并實行診間結算、自助結算等新型結算模式。“現在來醫院看病方便多了,在家里預約好,到醫院的自助機上取個號,就可以去醫生診室了,醫生診療完就當場結算,整個流程下來只需要半小時,對我們來說方便多了。”市民小彭說。 據了解,憑借互聯網技術的東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診智慧結算率80%以上,現場排隊等待時間縮短至3分鐘。同時,我市不斷推進智慧醫療服務,實現患者床邊預約點餐,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減輕病人住院費用負擔,年度患者就醫滿意度達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