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他勤勉奮進,渾身充滿正能量;工作中,他靜心鉆研,攻堅克難,精益求精。12年來,從一名普通的調試工人到組長再到現在的車間主任,他始終扎根一線,把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他,就是拓卡奔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王曉平。
扎根一線攻克加工瓶頸
利落小平頭、藍色工作服,這是王曉平的日常穿著,當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車間里和四五個工人圍在一起,向他們介紹機器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項。
今年45歲的王曉平是拓卡奔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主任,從2005年起,他就開始一心鉆研學習數控加工、操作加工中心。2010年,王曉平帶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從家鄉江西來到臨海,進入拓卡奔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從事新品試制、工裝夾具設計與制作等工種。
初入職時,雖然具備了理論知識,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問題依然讓初來乍到的王曉平有些無所適從。但他知道,成長之路從來沒有坦途,他立志要將知識學精學透。他一邊咨詢有經驗的老前輩,一邊做好記錄,通過不斷地練習,分析克服自己技能的薄弱點。久而久之,王曉平與設備成了“熟悉的老朋友”,車床、銑床、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等機械加工設備操作他都爛熟于心,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加工經驗。
2018年7月,拓卡奔馬新研發一款縫紉機機型,其中的一個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加工難度大,連續找了多家加工廠都不合格,這讓公司犯了難。
“我們拿到圖紙和毛坯后,仔細分析加工工藝,發現這個零件壁薄,容易變形,各個面和孔的垂直度、平行度要求非常高,這要求我們每一步加工都非常仔細。”王曉平說。
王曉平和團隊成員一起,邊加工邊改進工藝,在那一周時間里,他幾乎都住在辦公室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終將這款零件加工完成且質量完全符合圖紙要求。
憑著這一股不服輸的韌性和扎實的技術,王曉平逐漸成長為公司有名的工藝改造專家,他先后取得了數控車高級工、制圖員高級工、機修鉗工高級工、數控銑技師證書,并獲臺州市技能能手稱號,被評為四星臺州技工。
創新引領提升生產效率
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企業追求的重要發展方向。
工作中,王曉平發現,公司平時在外采購的零點定位系統價格較高,且當時數控加工中心更換夾具需要45分鐘,速度較慢,這兩點導致公司生產效率不高且生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21年,王曉平開始著手設計數控加工中心快速換模工作臺。快速換模工作臺是在原有夾具上設計了精孔零點定位,并在數控加工中心工作臺上安裝定位點,使加工中心更換夾具的時間縮短至5分鐘,并且不需要重新調整零件的坐標,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特別適合各種設備小批量工裝的快速更換。
“我們當時看到公司在外面購買零點定位系統,一臺機器就要花一萬多元,太貴了。我就想設計出一個又便宜又好用的工作臺,為公司節約成本。”王曉平說。
通過不斷實驗與摸索,王曉平設計的快速換模工作臺初步成型,經多次試驗驗證,生產出的零件完全能達到公司要求的生產精度,大大提升了調試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
目前公司的車間內共有數控加工中心46臺,換上王曉平設計的快速換模工作臺后,直接節約了50多萬元的成本。該項發明榮獲公司“創新改善四星獎”。
除了設計快速換模工作臺外,在公司工作的12年時間里,王曉平還梳理、改進工藝500余種,通過工裝開發及工藝改善,使單種零件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0%至60%不等,公司整體的生產效率提升40%左右,成本降低160多萬元。
言傳身教以師帶徒助成長
隨著工作時間的不斷增加,王曉平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才能為企業帶來持續活力。
在工作中,他一直是這么做的。從2010年至今,王曉平共帶徒弟50余人,如今他們大多成為企業的骨干,其中一人還獲得臺州數控車比賽第一名,數控銑比賽第四名。此外,王曉平經常組織員工參加各類培訓,將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其他員工,提高員工的整體技能。
“我是2014年來到拓卡奔馬工作的,是王師傅帶我學會了零件的加工工藝、金屬材料的處理、合理選用刀具和制作一些簡易工裝夾具的技術。每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難點,不論幾點,只要一個電話,王師傅會馬上來到現場幫我們拆解分析。”該公司員工梁占洋說。
在帶團隊的同時,王曉平自己也不停地學習,在工作間隙學習了《先進制造技術》《編程技術》《高速切削與五軸加工》等一系列課程,學會了加工中心自動編程,并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大大提高了加工編程效率。
王曉平深知,這一路走來,每一項榮譽都是對他工作的肯定,也猶如他向技術頂峰拾級而上的臺階,激勵他永不止步,永遠向前。“接下來我想繼續做好傳幫帶工作,多教授員工一些知識,讓我們車間的員工掌握更多技術、提升薪資待遇,也為公司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從而實現雙贏。”王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