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去年以來,市民政局認真貫徹上級關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要決策部署,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弱勢群體幫扶,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推動基層社區治理創新。目前,我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健全救助體系
民生兜底保障有力有效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社會保障標準也要“水漲船高”。近年,市民政局按照同地區同政策,持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補助標準。2022年12月,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補助標準由每人每月950元提至每人每月1041元。此項舉措為一大批困難群體撐起了保護傘,保障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我丈夫走得早,只有我和我兒子相依為命。我兒子是殘疾人,平時他的生活料理都是靠我。”家住河頭鎮燈頭村76歲的村民金某告訴記者,2022年12月1日前,她的家庭每月享受低保金1380元,從12月份開始,她的家庭每月可拿到1562元的低保金。“政府的關懷,讓我們母子對生活有了信心。太感謝我們的政府了。”
據了解,去年,市民政局進一步完善了社會救助對象認定辦法,健全救助對象精準認定機制,加強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夯實精準救助基礎。一系列舉措,確保了對象精準、措施精準、成效精準,讓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難有所幫的愿景得以實現。
為讓更多困難家庭走向共同富裕,去年8月起,市民政局開展“干群連心·助力共富”專項行動。本次專項行動選取每個鎮(街道)最困難的10戶家庭(全市總計190戶家庭)進行走訪慰問。
市民政局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將發動更多的黨員干部參與困難家庭結對,對這些家庭實行定期走訪和經常性幫扶,切實為困難群體排憂解難。
借助信息科技
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真是越來越方便了,用手機掃一掃,就能了解救助政策規定,還可以查看低保公示名單。”不久前,匯溪鎮一位困難村民希望查詢有關救助政策。同村人告訴他可以通過手機查詢,并教他使用方法。這位村民很方便地了解到辦理低保的有關規定。
這位村民是我市眾多享受到數字化服務便利的市民一員。為更好更快救助有需要的困難群眾,浙江政務服務網“浙里辦”APP平臺上線“浙里救”應用,今后困難群眾無需跑鄉鎮(街道)或社區(村),只需拿起手機,即可實現救助申請一步到位。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浙里救’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救助對象不僅包括低保、低邊、特困人員、就業困難和住房困難人員等群體,對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因封閉管理、停工停產等情況導致的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問題,也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
這個平臺除了獲得廣大市民的喜愛,還成了全市民政系統干部工作的“好幫手”。見屏如面,讓江南街道奮進村村民謝允授體驗了一把“浙里救”帶來的便捷。謝允授與老伴腿腳都有殘疾,行動不便,按政策可享受老年人生活護理救助。正當他為出門犯難的時候,街道民政協理員主動登門,掏出手機,點開“浙里救”應用,按固定模板錄入信息,很快完成申報。
為困難對象賦能
創建社會救助新格局
黃坦慈善扶困藍莓基地自2014年基地成立以來,種植規模逐年增加,目前,種植總面積已達360多畝,16個村共種植藍莓約11萬株。隨著基地規模不斷擴大,村民種植技術日臻成熟,藍莓的經濟效益逐年增長,黃坦片經濟狀況大有好轉,真正實現了慈善扶困從輸血型到造血型、從一家一戶到成片規模化的發展。
黃坦洋村村民倪賢明告訴工作人員,原來自己的十畝田地種水稻,一畝年收入才1000多元。改種藍莓之后,平均一畝年收入2萬元左右,遠超水稻種植收益。談到藍莓苗,倪賢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黨的政策給了我們致富的底氣,讓我們在黃土里種出了黃金。如今,大家信心更足了,種藍莓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自己種了4000株,今年下半年打算再種1000株。”倪賢明說。
依托白水洋鎮黃坦藍莓慈善扶困基地,市民政局重點扶持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戶、低收入人群、殘疾人及其他困難人群。積極介紹藍莓的市場前景和價值以及藍莓補助政策,激發農戶的種植熱情。通過早期種植戶的增收來激發其他種植戶的種植積極性,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藍莓產業發展上來。
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市民政局負責人對記者說:“今后,我們將通過建立常態化探訪制度,加強救助信息共享和異常情況分析,改變傳統的多部門碎片化救助模式,推行一次申請、協同救助的一站式服務模式,構建‘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數據共享”的大救助體系,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