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歲的施黎明住在巾山腳下的三井巷里。這條巷子毗鄰喧鬧的紫陽街,卻隱于市,鮮少人走到,顯得靜謐而低調。亦如施黎明走過的歲月:年輕時,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的光彩;退休后,發揮余熱,回饋社會;面對生命的盡頭,她和丈夫毅然選擇魂歸大海,把青山留給子孫后代,讓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可貴。
萬里援疆 奉獻青春
1967年,施黎明16歲,正值青春年華,較之同齡人,家境中上的她,生活過得較為富足。但在支邊援疆的浪潮中,她卻堅定地響應祖國號召,奔赴遙遠而艱苦的新疆。
離家千里之外的邊疆,施黎明被安排在車間里工作,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水土不服。“不知道為什么,到新疆后,身體就一直不舒服。去醫院看病,又很貴,根本看不起,于是就托人找方子喝中藥。”施黎明回憶。
車間工作繁多,她零基礎、零經驗,幸虧有帶班師傅,她虛心請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工作慢慢進入正軌。在師傅的介紹下,她認識了同在一個廠子里工作、來自重慶的陳海清,兩人戀愛結婚并有了兩個女兒。“我的愛人敦厚老實,做事認真,家里有困難,只要說一聲,他就會幫忙解決。那時的日子雖然很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感覺充實又幸福。”施黎明談起丈夫,面露笑容。
工廠里日復一復的流水線工作枯燥乏味,大漠邊疆較之溫柔水鄉的江南,更是荒涼。“這里離家太遠了,我最喜歡吃的海鮮都成了奢望,很多時候我都想放棄,回臨海老家去。可是想想祖國需要我們在這里貢獻力量,那我就再堅持一下,終歸能挺過去的。”她這一堅持,一家子就在新疆待了30年。
回歸故里 熱心公益
1997年,施黎明退休回到臨海。30年的崢嶸歲月,她練出了一雙勤勞的雙手,老城區的家,雖然面積不大,但干凈整潔,一切被整理得井井有條。平日里,她喜歡翻看《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經典醫書,還將醫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有一次,我丈夫生了重病,去醫院治,都沒見好轉。我就效仿醫書上記載的藥方,每天熬中藥給他吃,沒想到治好了。”施黎明笑著說。
管好小家的同時,施黎明也心系“大家”。她家所在的南門社區是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創5A的主陣地,創建期間,只要社區有需要,一個電話,她就馬上響應,身披紅馬甲,和大家一起穿梭在景區的大街小巷撿垃圾、進行文明勸導、維持交通秩序,忙得不亦樂乎。
她說:“只要人人都能出份力,家園就能多一份美麗。臺州府城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讓我們家門口環境好了,城市也變得更美了。”
有力出力,退休工資不高的施黎明還熱心公益事業。非典肆虐期間,她看見崇和門廣場的公益捐款箱,就取出500元放了進去。她說:“當初我們在新疆少吃少穿時,家鄉運來了很多物資給我們,讓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現在,我們生活寬裕了,也到了回報社會的時候了。”洪災、地震等災情中,施黎明都會伸出援手,主動捐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國家有難時,我們能盡微薄之力,幫助那些需要的人,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施黎明說。
“灰”撒碧海 留住青山
臨海的青山綠水讓人心曠神怡。施黎明夫婦倆經常漫步其中,流連忘返,每當有白色的墳墓映入眼簾,兩人就不約而同地發出嘆息。“在新疆那些年,我們很少能看到綠水青山,領略的大多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所以特別懷念‘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施黎明說,每次看到山上的那些墳墓,就會覺得我們活著的時候,綠水青山為我們創造了財富;當我們離開的時候,應該把財富留給子孫后代。”夫婦倆于是約定,百年后把骨灰撒向大海,從大自然里來,也回到大自然里去。
得知政府大力推行骨灰撒海、樹葬等綠色殯葬方式,在全社會倡導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施黎明夫婦倆便毫不猶豫地去民政局簽了協議。“今年初我丈夫走了,我將幫助他實現遺愿,把骨灰撒向大海,讓他回歸大自然,融入大海的懷抱。到時,我也會去那里陪他的。”施黎明說著眼角濕潤了。
滄海在望,濤聲萬年。未來的生活,施黎明依舊心系家國、心懷美好:“我還有很多沒做完的事情,希望有生之年能多做有意義的事,為下一代、為家鄉、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她看來,萬事都要有始有終,援疆如此,奉獻如此,實現生命的價值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