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局近日正式公布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3處和可移動革命文物1400件/套。其中,我市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入選。
臺州行署大院位于市區回浦路138號的臺州行署大院,該院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內有房屋20幢,均系磚木結構的瓦房,現基本保存完好。大門朝南臨街,進門后為一堵大照墻,照墻后有7幢仿蘇式建筑,風格獨特。就歷史和政治上來說,自唐至清的臺州、臺州府、臺州路的治所,一直都在臨海未曾改變。臺州行署是臺州政治機構在臨海的最后一個符號。其在文物上所體現的價值和意義是其他現代建筑物所不能比擬的。
“一江山島戰役”頭門島指揮部舊址位于上盤鎮頭門島珠傘頂,現保存有張愛萍將軍指揮部碉堡、屯兵隧道、環形地壕、嘹望哨、下截山營房及半山麓戰壕等“一江山島戰役”相關遺址。中國大陸解放后,國民黨軍殘余部隊退據以大陳島為核心的東南沿海部分島嶼。一江山島是屏障大陳島的前沿據點,島上構筑有永備型和半永備型工事。作為“一江山島戰役”的指揮部所在地,頭門島指揮部舊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臨東辦事處駐地舊址位于邵家渡街道大路章村北山根前崗嶺上,包括4個相對獨立的建筑。辦事處在全國革命形勢飛速發展的情況下,為分化瓦解國民黨地方武裝,促進國民黨臨海縣長汪振國和平起義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5月29日臨海和平解放后,在一部分起義武裝來歷不明的情況下,臨東辦事處機關奉命移駐到邵家渡大路章崗嶺振民小學,觀察城區國民黨武裝動向,震懾城區邊土頑勢力,同時著手籌備糧食,迎接南下大軍的到來。臨東辦事處駐地舊址建筑具有典型民國風格,見證了臨海解放初期的革命活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臺州軍分區司令部辦公舊址位于我市,1949年6月14日,陸軍第七兵團第二十一軍兩個師受命解放浙中山區,追擊向浙東南沿海逃竄之敵。6月下旬,華東軍區臨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同時,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臨海市警備司令部,以南下干部縱隊第一支隊第六大隊與浙東游擊縱隊第四支隊隊部合并,在臨海縣城組建浙江軍區第六軍分區,下轄臨海、黃巖、溫嶺、三門、天臺、仙居、寧海7個縣大隊與一個警備團。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做好轄區革命文物的認定、公布和定級等工作;加強精準管理、分類施策、實踐創新,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資源價值,充分發揮革命文物以物證史傳史、以物潤心育人、厚植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