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海的餐飲江湖上,炸排骨、炸肉條必有一席之地。在一眾椒鹽口味的比拼中,有一家深藏小巷的排骨店卻另辟蹊徑,以“奶油味”殺出重圍。沒錯,它就是位于繼光街190號的建軍奶油排骨店。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就是特色
烈火烹油,是“建軍奶油排骨”的日常寫照。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直徑約半米長的大鍋占據(jù)了“半壁江山”。每天,這口鍋都盛滿新鮮的油,保持幾百攝氏度的高溫,幾乎無休地炸制著一波又一波腌制好的排骨。排骨一出鍋,經常是熱氣都來不及散就一售而空了。
“在臨海,賣帶甜味的奶油排骨,我是第一家。”說這話的人正是“建軍奶油排骨”的店主應建軍。廚師出身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鉆研怎么把眼前的排骨做出特色。在互聯(lián)網(wǎng)還不普及的上世紀90年代,應建軍就已經開始借助網(wǎng)絡的力量,查找各種排骨的做法。奶油排骨的最初配方,就是他在網(wǎng)上得到的靈感。
新鮮的豬肉洗凈切成小塊后,先用獨家配方腌制五六個小時。這一步,也是排骨實現(xiàn)“奶香蛻變”的關鍵。之后,腌制好的豬肉還要再進入地瓜粉里滾一滾,讓每塊肉都均勻地裹上一層薄薄的粉衣。這樣炸出來的排骨,口感才能松脆酥香。這也是應建軍多年來得出的經驗。他說,自己也曾嘗試過用生粉、面粉,但是吃起來都容易發(fā)硬,只有地瓜粉是最合適的。
接下來,就是起鍋、燒油。一鍋能炸1公斤肉,但是得配20升的油炸2遍。10分鐘后,香噴噴的奶油排骨就出鍋了。
“我開店整整20年了,生意一直都還不錯。能堅持這么久,就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啥叫特色?人家沒有,我們有;人家有,我就做得更好。這就是特色。”說起自己的排骨,應建軍臉上不禁浮現(xiàn)小小的驕傲。20年里,他一直都在對排骨的口味、口感及時進行改良。這也是“建軍奶油排骨”在臨海炸排骨界長青的奧秘所在。
這塊排骨見證了許多人的青春
應建軍今年47歲,和“建軍奶油排骨”朝夕相處了20年,也過上了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2003年,非典帶來的“下崗潮”波及到餐飲業(yè)。應建軍在長久地思考后,決定“主動出走”,告別了酒店的廚房,開啟了前途未卜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
“當時也是簡單考察了幾家菜場,發(fā)現(xiàn)炸排骨門檻低,做的人也還不多。回家想了想,就干這個了。”回憶起初成為個體戶的那段時光,應建軍不由感慨時光飛逝。彼時的他,還是一個對未來躍躍欲試的毛頭小伙。小小的店面寄托了他對生活的所有期待。只要有空,兄弟姐妹們就會來店里幫忙。大家都鉚著勁,幫助應建軍把生意做起來。“建軍奶油排骨”也不負所望,不僅讓應建軍有了結婚的本錢,還買了新房,成為了小家庭幸福生活的開端。
20年里,“建軍奶油排骨”也見證了許多人的青春。因為開在學校旁邊,學生成為了主力顧客。同學們都忍不住聞著香味過來,買上十幾二十塊錢的炸排骨,一路吃著走在回家與上學的路上。不少畢業(yè)多年的同學,還會帶著朋友過來買上一包。在等待打包的間隙,他們還會站在櫥窗前興致勃勃地講述自己和奶油排骨的故事。
“他家的排骨好吃,只要我回臨海,就要過來解解饞。”今年32歲的小胡就是從前經常來光顧的學生之一。他說,每次吃著這里的排骨就會想起初中時的一些趣事。如今,同學們散落在天涯,奶油排骨成為了青春不可磨滅的印記。
“我有信心把它做成臨海的一個招牌小吃”
搭乘著臨海旅游的東風,這兩年“建軍奶油排骨”一路走紅網(wǎng)絡。
節(jié)假日,買炸排骨的隊伍能排出幾十米。原本買菜時順手帶點排骨回家的老街坊,如今卻經常是“一骨難求”。
“大家喜歡吃小軍的排骨,是對我們臨海人口味的認可。先讓給游客吃,我們自己有空再買又沒事。”虞阿姨是“建軍奶油排骨”多年的忠實“粉絲”。有時候饞嘴的家人會開玩笑地和她“抱怨”:現(xiàn)在吃口排骨好難。每每此時,她就這樣笑呵呵地安慰大家。在閑聊時,她把這當作趣事講給應建軍聽,而這無疑給了應建軍不小的鼓勵。
“既然大家這么喜歡我們家的排骨,那我們更要把品質抓好。我有信心,把它做成臨海的一個招牌小吃。”應建軍說,今年來店里打卡的外地游客非常多。原來一天只需炸25公斤排骨,現(xiàn)在50公斤有時候都不夠賣。這個“五一”,他早上4點起床開始忙活,一直到晚上9點才能休息。重復炸肉的動作,導致他的手都受了傷,到現(xiàn)在還沒恢復。源源不斷的訂單,在他看來也是對小店經營的一次考驗。
“我們還是要不忘初心,不能因為數(shù)量就丟了質量。我們是小本買賣,要長久地走下去,就不能放低自我標準。”應建軍的一番話,也是臨海餐飲人的心聲。
在臨海的餐飲江湖里,哪怕是一塊小小的排骨,也都在乘風破浪。也正是因為如此,“中華小吃之都”的金字招牌才會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