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擔使命,一腔熱血干到底。
在我市大洋街道,有這么一位調解員,盡管年過半百,卻始終把組織的囑托踐行在調解事業上,將百姓的期待放在首位。多年來,他用雙手搭起了矛盾糾紛雙方的連心橋。他,就是大洋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郭亦偉。
撲下身子
化壓力為動力
2021年8月,郭亦偉到了退休的年紀,上級決定返聘他到臨海市社會治理中心從事訴前調解工作。2022年8月,為進一步加強基層調解力量,他被選派到臨海市大洋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從事調解工作,現為省三級人民調解員。
“剛加入調解員這支隊伍,盡管已有心理準備,但實際的工作依然讓我壓力山大。”郭亦偉說,“每天處理不同性質的案件,非常考驗調解員對法條的掌握程度。如某項目的施工方沒有施工資質,工地上的工人受傷了,如何賠付;甲和乙因為利益沖突互相毆打,怎么勸說、怎么賠償損失等,這些看似簡單,背后的法律卻十分嚴謹的案件,如何公平、妥當地處理,調解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就特別重要。”
郭亦偉深知人民調解員的重要性,每天他把要處理的案件記下來,翻開法條一一對應,找出不足之處,劃好重點。隨著日積月累,如今,他對法條可謂如數家珍。“我覺得要勝任一份工作,就要端正態度,虛心學習。”郭亦偉說,“我們會經常加班到深夜,很多案件的委托人催得緊,材料必須要熬夜整理好,第二天才能解決問題。有時好幾個案件連著來,我們一件接著一件干,簡直就是連軸轉。”
從事調解工作以來,郭亦偉堅持深入基層一線,白天奔波在轄區里,晚上撲在書桌上,辛勞與汗水換來了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據統計,2021年以來,他已成功調解非正常死亡、鄰里糾紛、離婚糾紛、贍養糾紛、合同糾紛等各類案件共計1130余件,涉案標的達850余萬元。2022年,他作為專職調解員,調解績效居全市第一,還被市司法局評為年度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工作者。
搭起“架子”
化“干戈”為“玉帛”
在郭亦偉看來,群眾的滿意度是衡量工作好壞的標尺。每次他接手一起調解案件,都會迎難而上,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他積極打通便民渠道,把群眾的一樁樁煩心事化解在調解平臺上,形成一站式接洽、一體化行動、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的模式。在他看來,只有構建“受理、交辦、處理、流轉”的調解機制,才能順利化解每一個矛盾糾紛。
2022年8月的一件案子讓郭亦偉印象深刻。蔣某某起訴4個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為了維護當事人的正當權益,郭亦偉走訪當事人鄰居和村民委員會多方調查取證,核實所有當事人的真實情況,并多次召集大家面對面進行調解。他發現糾紛是由兄弟間的矛盾引起的,蔣某某對此耿耿于懷。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郭亦偉便多次給兄弟倆做思想工作,通過以法服人、以情動人,為兩人講解法律知識,最后讓岌岌可危的親情關系回歸融洽。
“矛盾糾紛調解需要熱心人去做,這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項事業。”郭亦偉告訴記者。從事調解工作以來,他以“楓橋經驗”為引領,以轄區穩定為己任,做到民有求必應,奉行堅守、奉獻、踐行、推進為一體的工作理念,化“干戈”為“玉帛”,讓正義的陽光溫暖群眾的心靈。
穩住步子
扎實推進調解
調解室是派出所的“減震器”和“壓艙石”。郭亦偉認為,作為一名人民調解員,態度要端正,心里時刻裝著群眾,將矛盾化解在報警之前,維護好轄區內的穩定和諧。
“在處理當事人劉某因安裝雇主家陽光房墜樓死亡賠償糾紛案件中,作為人民調解員,我們嚴格遵循公開、公正、及時、便民的調解理念,在明確了死者家屬有過激行為和承攬關系的前提下,明察秋毫掌握關鍵證據,循循善誘勸說、開導,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共識。”郭亦偉回想起這件案件的處理過程,細節依然歷歷在目。
平時工作中,郭亦偉一直努力學習法律知識和調解技巧,有不懂的問題主動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遇到疑難復雜的糾紛案件,主動跑相關部門求助,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多舉措解決問題。他始終認為,調解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糾紛源于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及人際關系,只要調解員肯聽、肯勸、肯做,便一切則明。
春風化雨解心結。“現在轄區內的矛盾糾紛少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家都能自己解決,不用我出面調解了。”郭亦偉說。接下來,他將與上級部門及相關單位保持信息互通,全面盤活調解資源,形成“品牌效應”,打響“金字招牌”,努力搭建人民調解心連心的平臺,力求將矛盾化解在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