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飚是市林場副場長,也是市十五屆黨代表。2015年,他來到了市林場蘭遼分場,從此開始了護林生涯。作為當時林場里唯一的一名碩士生,他將無人機巡山、GPS地圖定位等新科技“植入”大山,掀開了市林場現代化、智慧化的新篇章。站立在發展的新階段,潘學飚積極搶抓數字化改革風口,不斷摸索“智慧林場”建設新路徑。
隨著省林業數字化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市林場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去年,潘學飚牽頭建設了“市林場林業智治系統項目”,也稱“林業大腦”,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當記者走進潘學飚的辦公室時,他正埋頭在電腦前專注著系統的運維工作。
“原先我們森林防火主要以人防為主,接下來要轉變為人防、技防兩手抓。”指著屏幕上的各種數據,潘學飚簡單地介紹了“林業大腦”的結構。林業大腦的主要硬件設施是防火監控設備和無人機,軟件則是電腦平臺上的“智治管理系統”。
潘學飚說,“林業大腦”是以建立和壓實護林巡護責任體系為主線,以網格化管理、全方位監測、智能化分析、一體化聯動為手段,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地理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建立七大業務系統,可實現數據匯集、護林員管理、即時監測等八項主要功能。目前,市林場的“林業大腦”已初具規模,在營林生產、智慧防火等實際運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前我們新來的職工造林巡山,主要依靠老職工‘指路’,根據他們大概的推算來確定具體的位置。現在有了‘林業大腦’,就可以通過手機端上的APP來精準定位,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市林場大雷山分場荷葉灣林區職工趙奧博說,在APP上還能清楚地看到地形范圍、樹種的生長情況和相關負責人等數據,無論是管理還是溯源上都做到了有據可循。
據悉,市林場經營總面積5.7萬畝,森林蓄積量2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3.5%,下設蘭遼、大岙、九支山、大雷山4個分場20個林區點。有了科技力量的加入后,市林場研發制作出GPS測量系統,修建了120公里的防火線。通過技術更新,搭建了專屬森林防火系統,建立了遠程監控和智能化的森林消防網格,實現林區消防管理全鏈條、火情可追溯,護林員們可在第一時間發現并科學制定撲救路線。同時,市林場積極創建浙江省首批林業碳匯先行試點,探索建立“林業碳賬戶”,先后榮獲全國十佳林場、全國林草系統先進集體、浙江省國有林場建設工作突出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在‘林業大腦’的建設上,目前臨海是走在全省前列的。我們希望通過先行先試,總結出一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給其他兄弟林場提供借鑒。”潘學飚說,臨海一直重視科技創新,實施科創首位戰略,在科技賦能的道路上,林場始終保持著大膽嘗試的勢頭。
作為科班出身的研究生技術員,一直以來,潘學飚對科技領域保持著關注與思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發現身邊的同事朋友們對中小學生普及人工智能也有著諸多看法。市黨代會即將召開,潘學飚積極踐行黨代表的職責,準備將身邊的群眾聲音凝結成字字鏗鏘的提案,帶往會場。
“我這次帶來的提案是建議在中小學生群體里普及人工智能課程。‘科技全球化’已經是發展的潮流,通過普及相關課程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為國家儲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樹立防范意識。”潘學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