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釋放一個信號:“經濟加速跑起來”。
剛剛落幕的市“兩會”,就明確為我市新一輪經濟如何搶跑“劃重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從另一個角度思考,2024年也有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關口突破之年。千帆競發,是否有東風借勢固然重要,但是更要緊的還是“打鐵必須自身硬”。
政策先行、產業為王,筑巢引鳳來襲。“卷”經濟已然成為了當前各地的常態。要在新的趕考路上脫穎而出,打出的招式不僅要“新”,還得要“實”。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更是引領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要全面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堅定不移地優化營商環境,千方百計為企業排憂解難,為經濟向前“引路子”。
持之以恒地支持企業發展,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讓企業輕裝上陣,讓經濟邁出從“大”到“強”的步子。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潛力巨大。要孜孜不倦地提振消費市場,為臨海唱響縣域經濟最強音“搭臺子”。同時也要牢牢把握“產業強市”的發展調子。做強優勢產業集群,壯大企業梯度兵團,搶先布局新興產業賽道;迭代升級“畝均論英雄”改革,向空間要產能;擁灣發展,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積極提高臨海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
人才為本,創新為要,激活一池春水。在經濟學理論體系中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叫做“內生增長理論”,深刻闡述了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等“看不見”的軟實力在發展過程中起到的推動作用。縱觀臨海經濟發展編年史,“創新為第一動力、人才為第一資源”的發展理念深嵌在走出的每一步里。征程萬里,而今再出發。推動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正當其時。要放大創新平臺“高地效應”,深化“孵化+投資+產業”發展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要發揮創新生態“磁場效應”,打造企業創新發展“雁陣”,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領域核心技術攻堅,助力科技賦能再續新篇章。要釋放創新人才“洼地效應”,不拘一格引進各類人才,為人才扎根臨海提供系列保障,開創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經濟強,就等于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東風浩蕩,潮涌靈江。馳騁在全新的經濟賽場上,臨海有著滿滿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