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游府城,龍騰虎躍鬧元宵。
一直以來,臨海有著正月十四過元宵的習俗,至今民間還盛行“十四夜、間間亮”,這一夜,每家每戶都生紅火盆、燭火通亮一整夜。今年的元宵節,臺州府城處處張燈結彩,赤城路步行街上方懸掛著彩燈、燈傘及龍燈,整條街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拍照游玩。
龍年元宵,“龍”元素是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步行街的龍燈,還有兩條從清朝穿越而來的“老龍”與“小龍”,它們身紋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等民間剪紙圖案,整條龍身燭火通亮。它們既是這次元宵燈會的主角,也是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實力擔當——大田板龍。
在臺州府城墻的朝天門,“老龍”與“小龍”擦肩交匯,寓意著新老交替、萬象更新,寄托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一位位經驗豐富的舞龍師傅步伐矯健、身姿靈巧,讓每節龍身輕盈起伏,近百米長的兩條巨龍伴隨著激越的鼓樂聲,在城墻上騰云駕霧、上下翻飛,從朝天門一直游至興善門,為府城增添了龍年最雄壯的色彩,在一片燈火中映出龍騰人歡的喜慶景象,也讓大田板龍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在傳承與發揚中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一曲相思,一念傾城。千佛井戲臺上,越劇折子戲亮相,演員們深情的演唱婉轉動聽,悠揚綿長的戲曲贏得了滿堂喝彩,為十四夜的元宵燈會獻上動聽的歌曲。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不遠處的巾山廣場,大石車燈戲《南國烽云》正火熱上演,刀光劍影中,演員們槍出如龍,側空翻、后空翻讓現場掌聲雷動。除了豐富的戲曲表演,走在紫陽古街上,時時能與穿著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相遇,只要音樂響起,他們還能獻上時尚的國潮舞,演繹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迸發出千年府城的新活力。
元宵夜賞花燈,在府城宋韻市集,美麗的花燈與可愛的龍年吉祥物成為家長與孩子們的最愛,實惠的價格更是吸引來往的游客購買。手提一盞花燈,看舞龍、聽戲曲、賞龍燈,在府城臨海,這成為人們打開元宵佳節最浪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