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省委宣傳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軍區政治工作局聯合發布第三屆“最美浙江人·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跡,臨海市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屈衛明再獲殊榮。
回首奔走在大山深處的39年,屈衛明躬耕林業,帶領林場職工開荒拓林,探索茶葉、旅游等綠色產業開發,以“產業+”多元經濟模式,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成功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浙江省括蒼山國家森林公園”,闖出新時代國有林場“兩山”發展新道路。
接過前輩“護林棒”
寧可人下崗不讓樹下崗
1986年,一位身穿軍裝的小伙子毅然走進大山,從此過上了以山為家的日子,他就是屈衛明。
當時,下偏遠林區檢查工作一走就是20多公里。從“綠軍裝”到“迷彩服”,年輕的屈衛明轉換得很快;從原先走到腳底起泡到3個小時就能走完,屈衛明只用了短短幾個月。培育苗木、造林整地、割灌撫育、維護防火線……對于初入林場的屈衛明來說,無疑都是大難題。為此,除了前輩們手把手教學外,屈衛明在閑暇之余總是主動“纏”著大家學習護林的各種小技巧,也正因為這份“擰勁兒”,屈衛明在第二年就從一名“門外漢”成長為蘭遼分場場長。偌大的林場,哪里要造純林、哪里要造混交林,他心里門兒清。
2003年,屈衛明放棄到鄉鎮提干的機會,毅然留在了林場,接任場長。當時的臨海市林場風雨飄搖,經營急劇惡化、人員隊伍不穩、職工工資難以保障,依靠木材采伐苦苦維持經營?粗鹑障陆档纳中罘e量,屈衛明既揪心又憂心。他拒絕了那些勸說他通過擴大采伐規模來提高林場收入的建議,力排眾議作出“開源節流”的決定:降低以自己為首的總場職工工資標準,提高林區骨干待遇;少伐木,多造林,確保森林資源穩增長。國有林場改革后,林場經濟好轉,屈衛明又根據林場實際,制定營林方案。
正是憑著這股“寧愿人下崗,不讓樹下崗”“寧愿少發不發工資,也要植樹造林”的勇氣,林場的森林資源大幅度提升,實現面積、蓄積雙增長,森林覆蓋率從75.75%提高到93.52%,森林蓄積量從12萬立方米提高到30萬立方米。
林場改革怎么改
生態建設放首位
林子保住了,但是林場的出路在哪里?10多年的場長經驗讓屈衛明敏銳地意識到,林場要發展,就要把“賣木材”變為“賣風景”。然而,當時林場的職能定位限制了林場往生態公益發展的腳步。
到了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屈衛明知道,機會來了。他連夜撰寫改革報告,多方征求意見,多次召開職代會,明確表示“改革不是小事,不能為改革而改革,要符合林場和職工的利益,要抓準林場的發展方向,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
由此,林場改革有了明確方向。經過2年時間的爭取,臨海市林場將生產經營性轉為生態公益管理型,增掛“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牌子,正式開啟了“木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升級之路:2016年,報批括蒼山國家森林公園,打造“國”字品牌的生態旅游區;2018年建設科普教育基地,強化林場森林科普教育功能;多年為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提供賽道,成為全國“最美賽道”之一……
現在,臨海市林場已成為臨海周邊市縣森林旅游的熱門之地,游客接踵而來。在屈衛明的帶領下,臨海市林場留住了“綠水青山”,造就了“金山銀山”。
從“小伙子”到“老前輩”
深山護林有衛士
林場逐漸步上良性發展軌道,屈衛明也從“小伙子”變成了擁有“全國綠化勞動模范”“浙江省擔當作為好支書”以及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的“老前輩”。
在迎來政策春天之后,林場也迎來了人才春天。這幾年,林場人才輩出,“浙江省公益林建設成績突出個人”“浙江省優秀護林員”“臺州市勞動模范”、臨海市十佳“老黃牛式”好黨員等優秀人才的不斷涌現都離不開屈衛明的一手栽培。
“他把我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寄予厚望,我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負他的用心栽培。”說起從普通護林員到九支山分場場長的快速成長,楊光的話語里始終都有屈衛明。他說,自己初來林場時什么都不適應,有一回屈衛明特意把他叫去談心。他說,林場雖然條件比別的地方艱苦,但是做的卻是最光彩的事業。護林育林,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要把林業做成有奔頭、有干勁的行業。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屈衛明耐心將各項護林技能教給楊光,遇到好的歷練機會,也總是把這個年輕人往前推。楊光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愁得不知如何是好時,屈衛明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導他。這兩年,在屈衛明的帶領下,林場建設得越來越好,但是,他經常告誡大家,不能忘記艱苦創業的初心。
如今的林區今非昔比,40歲以下人員占總人數的57.5%,專業技術人員17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員33人,這支有理想、有知識、有活力的青年護林隊伍就是屈衛明送給大山的最好禮物。護林生涯慢慢落下帷幕,他把對林場的全部期望都托付給了這些剛剛邁入大山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