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臨海置縣時間及縣名由來等,學界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至今沒有定論。
置縣時間
關于臨海置縣時間的說法,分類歸納,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三國時吳置
最早記載臨海置縣時間的是《晉太康三年地記》,此書已佚,現存的為清畢沅輯本,曰:“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會稽郡。少帝時,置臨海郡,又屬焉。”《宋書·州郡志》載:“臨海令,吳分章安立。”《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明一統志》《輿地廣記》《增訂廣輿記》《通典》州郡十二、梁允麟的《三國地理志》等均取“吳分章安置臨海縣”之說。
清代的學者吳增僅、楊守敬的《三國郡縣表附考證》,洪亮吉的《補三國疆域志》《東晉疆域志》,謝仲英的《三國疆域表》,畢沅的《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洪齮孫的《補梁疆域志》等都取“吳分章安置臨海縣”的觀點。《浙江通史·秦漢六朝卷》載:“孫吳析章安置始平縣……又析章安縣置臨海縣,為今臨海市建置之始。”
2.吳大帝時置
《太平寰宇記》載:“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輿地紀勝》載:“吳大帝分章安縣立臨海縣。”《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卷四、《民國臺州府志》《民國臨海縣志》《浙江地名簡志》、1989年出版的《臨海縣志》等均取吳大帝時置臨海縣之說。《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史》在引錄了《宋志》《寰宇記》后,說臨海縣系孫權時置,“而確年乏考”。
3.吳大帝黃武、黃龍年間(222-231)
《臺州地區志》的《政區建置》載:“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又《縣市概況》載:“三國吳初分章安縣、永寧縣置臨海縣。”兩種表述文字異而內涵同。
4.吳大帝太平二年(257)
《嘉定赤城志》載:“太平二年,析章安置臨海縣。”《大清一統志》載:“三國吳太平二年析章安縣地置臨海縣,又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嘉靖《浙江通志》卷一《地理志一》、《讀史方輿紀要》《資治通鑒大辭典》《浙江區劃地名溯源》、清洪若皋的《臨海縣志·輿地》等均取“太平二年分章安置臨海縣”之說。《中國地名辭源》亦取此說:“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分章安縣置臨海縣,以臨海山而得名。”
5.吳大帝太元二年(252)
《赤城新志》說:“太元二年,析章安置臨海縣。”《中國縣級以上地名史考》取“太元二年設臨海縣”之說。
6.吳大帝赤烏十二年(249)
周琦先生在《臺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的《天臺臨海兩縣建置考》一文中,認為臨海置縣時間在赤烏十二年。論據有三:(1)孫權與歷史上的帝王一樣,迷信神仙信仰,一有祥瑞出現,就以三種方式加以志慶:一是立郡縣,二是改年號,三是改縣名;(2)孫權有江海情懷;(3)赤烏十二年八月,白鳩見章安,又云“孫權時,靈龜出會稽章安”。“章安縣相繼出現了‘白鳩、靈龜’等祥瑞,是‘天意興吳’的重要瑞象。根據孫權信仰的思維定式與慶祝祥瑞的志慶慣例,孫權只能于是年分章安而建置臨海縣以志慶。”《臺州市志》采納了周琦的觀點:“赤烏十二年(249),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置臨海縣”。
7.臨海郡設立后置臨海縣
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建置一》載:“三國吳太平二年于(章安)縣置臨海郡,又分章安置臨海縣,屬臨海郡。”清洪頤煊的《臺州札記·臨海郡治》說:“《晉書·地理志》:‘臨海郡,吳置,統縣八’,章安第一縣,臨海第二縣……是吳太平二年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其郡治仍在章安,后分章安立臨海縣,并不為臨海郡治,晉、宋、齊、梁皆因之。”
8.數說并存
臧勵和的《補陳疆域志》載:“臨海縣,《宋志》吳分章安立,《寰宇記》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浙江分縣簡志》“臨海”條載:“三國吳太元二年(252年)(一作太平二年)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黃巖”條則說:“三國吳大帝時又分章安置南始平縣(今天臺)和臨海縣。”《浙江建置區劃沿革》載:“太平二年(257)(一作太元二年),分章安置臨海縣。”《浙江通志·政區志》載:“臨海縣,原屬章安、永寧二縣地。三國吳赤烏十二年(249)[一說太元二年(252);一說太平二年(257)],分章安縣南部及永寧縣北部置臨海縣,以縣境瀕臨東海而得名,屬會稽郡。臨海設縣,縣名由此始。”
管窺之見
1.臨海置縣時間不確,問題在《三國志》
《三國志》成書于西晉太康年間(280-289),作者陳壽敘事簡約精審,史實嚴謹準確,被譽為一代良史。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南北朝時裴松之受宋文帝旨意,為陳壽的《三國志》作注——“奉旨尋詳”,裴注引書“經部二十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二十三家,集部二十三家,凡二百一十家”,注文多達三十二萬字,僅比《三國志》正文少四萬余字,通過補闕、備異、懲妄和論辨,進一步豐滿了《三國志》。但從體例和結構上看,《三國志》是不完備的,《史記》有“表”“書”,《漢書》有“表”“志”,“表”記述事件的時間,“書”“志”介紹典章制度,它們與“紀”“傳”結合,能保證史書的內容充實完整。而《三國志》,僅有“紀”“傳”,以致要了解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只能上查《史記》《漢書》《后漢書》,或下查《晉書》《宋書》等,這是《三國志》的重大缺陷。正史中的《地理志》,是班固的《漢書》所創,其主要部分是將西漢時代全部郡縣的設置、名稱由來及廢置分合予以系統介紹,為后世正史長期繼承。但《三國志》卻沒有《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所記止于漢順帝末年,《晉太康三年地記》所記始于晉武帝太康元年,其間135年的郡縣廢置離合,付之闕如。《宋書·州郡志》說:“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州郡志》)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下轉第9版) (上接第8版)
后世學者為使《三國志》完整,進行了大量的補撰工作,清洪亮吉成就最為突出,他在著《補三國疆域志》時說:“其尤要而不可闕者,惟地理一志……晉司馬彪撰《續漢書·郡國志》,凡郡縣增省,在安、順以后者,即不置錄,是前無所承。唐初修《晉書》,于地理學最不精,建置沿革,舛錯過半,是后無所據……從前諸地志,上論沿革,每自漢越晉,中闕三國不書,彼傳信之體則然……沈約著《宋書》,去三國不過二百祀,當時冊籍輿圖諒存秘省,所引太康、元康定戶十余種,最資證左……以成一史未竟之事,則是書亦補《三國志》疆域者之權輿矣。”權輿,開始之意,這是洪亮吉的謙虛之詞,亦是無奈之嘆。
2.“吳大帝太平二年置臨海縣”沒有依據
最早記載置臨海縣時間的是《晉太康三年地志》,該書作者不詳,書成于西晉太康三年(282),記載晉初十九州及郡縣建置沿革、地名取義、山水、物產、風俗,兼及歷史事件、名勝古跡等。《水經涇》《太平寰宇記》等多有引文,正史中臨海置縣有介紹的《宋書》《舊唐書》取《晉太康三年地志》之說:“吳分章安置臨海縣。”洪亮吉著《補三國疆域志》時研讀海量的史料(見該書序),還是無法確年,最終取“吳分章安置臨海縣”的觀點。《嘉定赤城志》在沒有提供歷史文獻或考古成果的基礎上輕意提出:“太平三年析章安置臨海縣”,是明顯錯誤的。徐三見先生在點校時指出“誤甚”,按四庫本將其改為“太平二年。”《民國臨海縣志》也認為:“《嘉定赤城志》作太平三年析……誤也。”《民國臺州府志》亦認為“《嘉定志》皆屬于太平三年,誤也。《弘治謝志》作大帝太元二年,亦無據。《康熙志》作太平二年(《嘉泰會稽志》同),則立郡之年不誤,而立縣之年仍誤。今據《吳志》《寰宇記》以訂正作大帝時分置臨海縣,少帝太平二年立臨海郡。”
而《臺州札記》“設立臨海郡后分章安立臨海縣”的觀點,分析是以《嘉定赤城志》:“太平二年設臨海郡,太平三年置臨海縣”的結論為依據,也是不妥的。
同理,在沒有提供歷史文獻或考古成果的基礎上,《赤城新志》輕意地拿出一個結論:“太元二年置臨海縣”,也是錯誤的。
3.吳大帝赤烏十二年置臨海縣證據不足
周琦先生是臺州文史資深學者,成果累累。但其“只能于是年(赤烏十二年)分章安而建置臨海縣以志慶”的三個論據值得商榷。(1)考《三國志·吳主傳》和《宋書·符瑞志》,孫權為吳大帝時,吳國出現祥瑞的次數較多,而“立郡縣、改年號、改縣名”僅是偶然,而非“就以——必然”。(2)《吳主傳》的“(黃武五年秋七月),蒼梧言鳳皇見。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蒼梧郡為漢武帝統一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前111)所立,郡治廣信縣,位于今廣東肇慶、廣西梧州一帶,而東安郡系分丹陽、會稽、吳三郡置,治所在今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轄境相當于今浙江西北部山區,“七年春三月,罷東安郡”。故二者系獨立事件,無關聯。(3)“黃龍三年夏,有野蠶成繭,大如卵。由拳野稻自生,改為禾興縣。”以陳壽治史之嚴謹,為何出現祥瑞改縣名予以記述,而置新縣卻不記?再是裴松之做了大篇幅的補注,為何在“赤烏十二年四月,有兩烏銜鵲墮東館”后注“《吳錄》曰:六月戊戌,寶鼎出臨平湖。八月癸丑,白鳩見于章安。”而不注“為此新置的臨海縣”?(4)“孫權有江海情懷”,新置縣取“臨海”之名也值得探討。可見,“赤烏十二年置臨海縣”的證據不足。
4.當為吳大帝時置縣
臨海置縣,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晉太康三年地記》,其“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會稽郡。少帝時,置臨海郡,又屬焉。”為后世正史、方志、地理總志及學者的研究文章反復所引用,悟其意,筆者贊同《民國臺州府志》等書的觀點,臨海置縣立郡分別在吳大帝和少帝(會稽王)時期。
又,始平(今天臺)置縣在吳大帝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即吳初,而臨海地域上介于章安、天臺間,臨海、天臺兩縣均從章安分出,故臨海置縣時間不可能早于始平。
5.臨海縣系分章安縣置
關于臨海縣原來所屬,最早的《晉太康三年地記》《宋書·州郡志》都記載得很明確:“分章安置臨海縣。”出現變化的最早文獻是《太平寰宇記》,該書介紹臺州沿革時說:“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少帝時又分臨海、始平、松陽、羅陽四縣以置臨海郡。”而該書在介紹臨海縣時又載:“臨海縣,本漢回浦縣地,后漢光武改為章安縣。《晉太康地記》云:‘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會稽郡。少帝時置臨海郡,縣屬焉。’”似乎又認同“分章安置臨海縣”。考其前者:“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的出處,應是唐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所載:“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郡。”疑樂史認為李吉甫所書臨海郡設立時間與《三國志》不合,且屬縣僅章安、永寧二縣也不對,故將“郡”改為“縣”,加上一段:“少帝時又分臨海、始平、松陽、羅陽四縣以置臨海郡。”后世學者若取樂史之觀點,遂有“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的說法了。
至于演變到《浙江通志·政區志》的:“分章安縣南部及永寧縣北部地置臨海縣,以縣境瀕臨東海而得名”,則是有一個過程,先是有學者撰文認為“三國時的臨海縣即唐時的永寧縣(今黃巖)”,爾后又有學者進一步撰文認為,“臨海縣應在章安之南永寧之北,于章安、永寧兩縣之間,與永寧相鄰,東瀕大海。”若全盤采納,則有了《浙江通志·政區志》的結論。筆者對臺州有那么多學者熱心于方志的研究和探索感到欣慰,但細研這些研究成果,作為猜想很有創意,而論據則明顯不足,形不成完整的論證。
《臺州地區志》總編方山先生和副總編丁式賢先生的《臨海郡行政區劃的替變》認為:“(分置臨海縣后),臨海縣境相當于今臨海、三門、黃巖、溫嶺縣的西部;章安縣的轄地相當于現今的黃巖、溫嶺、三門和臨海4縣東部的部分境域。”筆者2005年和2007年曾2次與丁伋先生探討過,我們一致的意見是:章安縣先后析置永寧、松陽2縣后,留下的境域為靈江流域及周邊的部分區域,先是在流域的上游析置始平縣,再是在流域的中游析置臨海縣。臨海縣與章安縣的縣境大致以今靈江與永寧江交匯點三江口為界,西部臨海縣,東部章安縣。
6.以臨海山而得名
臨海縣名的由來,除了當代個別學者撰文認為:“以瀕臨東海而得名”,歷代修撰的志書基本上都認為“因境內有臨海山而得名”。而“臨海山”的具體位置,史料的記述有不同說法。
筆者查閱古今有關臺州的地圖,明確標注為臨海山的有二。一是《嘉定赤城志》的《臺州州境圖》,在松門寨東有一島標注為“臨海山”,而《黃巖縣境圖》則不見,楊躍鳴先生認為“此臨海山應該是現在的大陳島”。二是《大清一統志》第七冊的《臺州府圖》,在健跳所的東北有一島標注為“臨海山。”該書載:“臨海山,在臨海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枕海岸,本名牛頭山,下有二溪,亦名臨溪山。”三國時的臨海縣在章安縣西面,不靠海,故這兩個臨海山當時均不屬于臨海縣。
關于臨海山的記載,最早是南北朝宋孫詵著的《臨海記》,該書已佚,輯文散見于一些文獻中。《太平御覽》卷四十七載:“《臨海記》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永安)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名。”關于這座臨海山,古今學者一直沒有確定具體地點,有三種說法,一是上文所說的牛頭山,二是位于今臨海市永豐鎮三江村旁的白馬山,三是大固山。清洪頤煊在《臺州札記·臨海山》中認為:“臨海山疑即今大固山,臨海立縣或即因此山為名。”陳希鐲先生在《臨海縣名以“臨海山”定名》一文中認為:“從各方資料加起來從地理環境、地形、地勢、地貌來看,‘臨海山’就是‘大固山’與實際比較相稱,也比較符合歷史。”筆者比較了大量學者的文章,贊同洪頤煊、陳希鐲兩位前輩的觀點。
結語
臨海縣,西漢時為回浦縣地,東漢時為章安縣地。三國吳大帝黃武、黃龍年間析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后又析章安縣西部置臨海縣,屬會稽郡,以境域臨海山而得名。三國吳會稽王太平二年二月,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臨海縣屬臨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