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倒下之后生命也許至此終結,但家具則賦予了它新的開始。勤勞肯干的中國人,就非常擅長將木化為器,以器傳承美。
江南大道車流如水,很少會有人在匆匆而過時,發現路旁有一座集納“中式審美”的精致家居館——東鑫紅木。透過一件件紅木器,可以看見朝代文化的縮影,更可以看見匠人匠心的堅守。
從懵懂到熱愛的“匠二代”
今年41歲的陳向金,是東鑫紅木的“掌門人”,也是臨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陳氏傳統家具制作工藝的第二代傳承人。
24歲那年,畢業于寧波大學的陳向金從大城市回到了父親創業半生的臨海,父子倆專心開始了產業傳承之路。
“我從小就看著父親做家具,對這門手藝充滿了懵懂的好奇。”回憶起初入行的那段時光,陳向金直言是“自身不斷豐盈的過程”。除了父親的手把手教學外,他還主動報名了由中華木工委與中華木作文化學院主辦的美學培訓班,經常跑到故宮、各大博物館,在各種中式家具前一站就是半天。“我越研究,就越發現紅木家具特有的中式審美非常高級,太‘上頭’了。”說起熱愛的事業,陳向金眼里盛滿了光。
唯有熱愛,才能抵御歲月漫長。在枯燥且重復的學藝、交班歲月里,陳向金卻能自得其樂。比如,為了設計出一把滿意的明式圈椅,他能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圖稿。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他可以花費數月時間重新制作。在旁人眼中“坐不住的冷板凳”卻是他將心中所愛照進現實的“試驗田”。憑著這股韌勁,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還先后被中華木工委授予“中國古典家具文化傳承人”榮譽稱號,被浙江省紅木產業協會評為“現代設計創新領軍人物”。
從傳承到突破的“手工藝”
作為有知識、有遠見的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陳向金在創業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思考:如何將紅木家具獨有的東方美學展現得更準確、更生動?
“做這一行,毫不夸張地說處處都是壓力。”陳向金坦言,當下紅木家具的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文化自信,讓越來越多的中式好物重新大放異彩,但是受大環境影響,好木難求、人才隊伍斷層嚴重等都是急需打破的掣肘。
闖過一關是一關。為了保證原料的質量,陳向金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次江蘇、云南、深圳等國內港口進行親選。在制作工藝上,他打破了父親那一輩純手工的格局,率先在行業內嘗試機雕工藝,提高雕刻的效率和精細度。與此同時,他還在企業內部積極開展“傳幫帶”,讓平均工齡超過18年的老師傅們“一對一”培養新人。
在陳向金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下,走過而立之年的東鑫紅木不負期待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勝景,不僅成為了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理事會會員單位,而且還參與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牽頭的《“大紅酸枝家具”團體標準》起草。作品“紫檀雕云龍紋寶座”獲得2012年浙江工藝美術杭州大展銀獎,“喜來樂沙發”獲得2014年“中國原創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和合長青茶桌”獲得2019年首屆中國紅木家具作品創作大賽金獎。
從過去到未來的“中式美”
“你看,明式的家具有精、巧、簡、雅的特點,以紫檀、黃花梨等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為主,這跟當時的文化氛圍是密不可分的。而清式家具,盡顯威嚴、厚重、繁華的風格,這是融合了當時的西方審美。”在家居館的二樓,集中展陳著東鑫紅木的代表作品,陳向金興致勃勃地講述著每件家具的特點。
在陳向金眼中,紅木家具不僅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中國文化發展史。“一件紅木家具,既是一個時代文化的濃縮,還可以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
這份承載,是一種獨具韻味的“中式浪漫”。在臨海,能讀懂這份浪漫的人,不在少數。這也是來自東陽的陳向金父子倆30年堅持扎根臨海的重要原因。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年府城內,文化的交流從未缺失。從古到今的“中式美”成為了兩代匠人與臨海這座城市的連接,也讓匠心堅守有了新的方向。
“臨海是一座宋韻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接下來我想多關注宋式家具,為后續的創造注入靈感。”陳向金說,從事紅木家具的設計與生產,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因為挖掘不盡的“中式美”就是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他有信心,在臨海將東鑫紅木做成百年企業,也有信心將傳統家具制作這門手藝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