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樓落地后,醫院的就診人數有變化嗎,老百姓反饋怎么樣?”一大早,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的安平中心衛生院,援川干部周濤就開始了解醫院的運行和診療服務情況。作為今年第一批前往嘉陵支援的臨海干部,周濤在6月到崗后,便馬不停蹄地走訪了解臨海援建項目的運營和建設情況。他把即將開展的新工作一一列入備忘錄,規劃著未來3年,為打造臨嘉協作升級版,留下自己奮斗的身影。
這是我市與嘉陵攜手共建的一個生動寫照。自2021年6月新一輪浙川東西部協作啟動,我市和嘉陵結對以來,兩地緊扣“嘉陵所需、臨海所能”,精準選派40多名各領域干部和專技人才,扎實推進組團式、造血式、特色化幫扶,重點聚焦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工業制造、招商引資、教育等方面的互學互鑒,不斷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層面交融,譜寫了一幅山海情深的東西部協作壯麗篇章。
翻看南充產業版圖,嘉陵始終占據重要一隅,花椒產業是這里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眼下,正是花椒的成熟季,在農戶們的辛勤勞作下,一筐筐新鮮的花椒被送進浙川(臨嘉)東西部協作花椒產業園。園區負責人吳明其說:“得益于臨海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投入,廠房擴建了一倍,生產設備煥然一新,花椒的產值增長了三四倍。”
我市援建打造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是嘉陵區第一個綜合性、規模化、高效能的農業服務項目,也是南充市單體最大的農業加工項目。園區內,智能分選機、數字農業智慧平臺等設備一應俱全。試運行半年多以來,已實現營收近300萬元,助力嘉陵入圍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
除了真金白銀的投入,教育幫扶、勞務協作等舉措更為嘉陵提供了“造血式”提升。3年來,一位位援嘉干部把異鄉當故鄉,以歸零心態、責任意識和服務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東西部協作工作中,結出了累累碩果。
臨海掛職干部羅鳴圍繞產業、民生等重點領域,抓好項目優選“總開關”,完成東西部協作幫扶車間建設、示范園區打造等項目,累計幫助轉移就業3萬多人、吸納本地就業近3000人,并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促成村企結對40個,累計向嘉陵捐款2000余萬元。
來自我市哲商小學的教師李林云、姚海紅離開家鄉,遠赴千里之外的嘉陵,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結對從教之行,不僅給當地師生帶去了先進的教育理念,還協助學校一起開發了感恩課程,兩校因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年開展讀書月活動也成為了傳統。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協助學校申報的省級課題《以回饋愛為核心的小學感恩教育資源研發研究》已經成功立項。
事實上,教育幫扶的責任更在于將“輸血”變為“造血”,而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一批真才實干的學生則是關鍵。過去3年,嘉陵的老師也跨越千里來臨海“取經”,安平小學的教師雷龍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我市哲商小學學習交流后回到安平小學,與同事們共同努力,成功在全校推行班會課、開設讀書角等,并運用激勵式教學方法增強孩子們的學習動力。與此同時,一批批來自嘉陵農村家庭的學生正源源不斷地來到我市,學習服裝設計、烹飪、汽修等技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志在學成回去建設家鄉。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從千年府城到巴山蜀水,臨海與嘉陵雖相隔千里,但兩地人民的心卻緊密相連。3年傾情援助,讓嘉陵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直線提升:臨海消費幫扶讓一批又一批嘉陵特色農副產品走進我市市民家中,產值達2億多元;設立16個東西部勞務協作就業幫扶車間,讓1100多人在家門口穩定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持續開展“跨省駐點招工”,組織“務工專車”送嘉陵籍農民工到臨海就業,幫助2800多人在結對省份成功就業……不勝枚舉的臨嘉協作舉措,讓臨海與嘉陵越走越親。
8月21日,我市又一批專技干部啟程奔赴嘉陵,他們意氣風發,即將續寫新的協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