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瑟瑟的冬季,羊肉成了大受歡迎的暖身食物。在地域遼闊的中國大地上,經過烹飪的羊肉呈現出千般“風情”。在北方,它是滋滋冒油的烤全羊;在江南,它是各種精燒細燴成的羊肉佳肴與小吃。
一碗鮮香熱辣的羊肉面,在臨海還是很“吃得開”的。
讓人愛恨交織的“重口味”
“一碗羊肉面。”每天中午,位于汛橋老街的達新面館就在這一聲吆喝中開始營業。店里的面條種類多達20種,但唯有一碗羊肉面始終獨占鰲頭。這碗面,究竟好吃在哪里呢?
時間回溯到早上6點,面館老板蔣達新和妻子謝玲芳已經忙碌起來。夫妻倆分工明確,蔣達新負責去附近的菜場采購當天所需的鮮切羊肉和其他食材,而謝玲芳則忙著鋪桌擺凳準備開門迎客。
“我們的羊肉只選用本地的山羊。”蔣達新說,本地山羊自帶一股獨特的“羊膻味”,有人吃不慣,但也有人愛得不得了。“來我店里吃羊肉面的顧客,大多就是沖著這股‘重口味’來的。”
新鮮的羊肉被切塊洗凈后,冷水下鍋。水開后,再用熱水將帶有血沫的肉塊仔細清洗。接著,再起爐灶,熱鍋冷油,將瀝干水分的羊肉下鍋爆炒。“這就是非常地道的臨海家燒做法。”蔣達新邊說邊往鍋里噴了一圈料酒,熱氣升騰,滿屋子都彌漫著肉香。隨后,他又依次加入適量的香葉、桂皮、八角、干辣椒等香料,并佐以醬油、鹽、白糖調味。大火爆炒約10分鐘后,加入開水沒過食材,轉中火開始長達40分鐘的燉煮。
“如果加冷水,肉質就會收縮變柴,牙口不好的人就咬不動了。”蔣達新特別強調,一定要用鐵鍋慢燉,這樣煮出來的羊肉才會彈牙有嚼勁,越吃越香。
配方神秘的鴨蛋面
對于蔣達新來說,一碗成功的羊肉面,一半在于濃油赤醬的羊肉澆頭,一半在于爽滑勁道的清水面條。“我們家的面條都是定制的。”說起自家的面條,謝玲芳頗感自豪。出于好奇,記者跟隨她來到了隔壁的面條加工坊。
“小黃啊,我今天的30斤面條壓好了沒有?”人還沒進門,謝玲芳的聲音就已經傳了進去。“好了好了,按照你的要求都已經做好了。”生面店的老板娘對此早已習以為常,言語間透露出幾分默契。她們究竟在打什么啞謎?謝玲芳笑著解開了謎團:原來“定制面條”的秘密就在于地上的一筐鴨蛋。她說,以前曾有客人反映面條不夠勁道,夫妻倆琢磨了好幾天,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在做面條的時候加入鴨蛋。“鴨蛋的黏度高,可以更好地增加面條的彈性。”
沒想到,這一嘗試反響熱烈。“他們家每天至少要用二三十斤的面條,都是隨用隨做。”生面店的老板娘說,自己每天開門的第一樁生意就是先做達新面館的鴨蛋面。
當記者問及鴨蛋和面粉的比例時,蔣達新夫妻倆神秘一笑:“這個嘛,就不好說了。”
有手藝,就得一路奮斗
羊肉面的生意在冬天比夏天更為紅火。來這里吃飯的,大多是常年的回頭客。“他家就是我們家的‘小廚房’。”家住汛橋老街附近的周荷琴每次到店都雷打不動地點上一碗羊肉面。她說,光是她自己每個月至少要到這里吃十幾次,她的家人也經常來這里吃夜宵。“一碗面下肚,從喉嚨暖到胃。外面就算風大雨大,坐在這里也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
位于靈江南岸的汛橋鎮,一頭連接著臨海市區,一頭通往黃巖。天然的交通優勢使得這里企業眾多。南來北往的貨車司機是這里的常客。一碗快捷美味的羊肉面,足以讓饑腸轆轆的司機們心滿意足。“不少人吃多了就和我們成了朋友。朋友帶朋友,我們羊肉面的名氣就這樣傳開了。”蔣達新說,有很多人即使業務不在汛橋了,也會專門跑過來吃上一碗。
如今,“汛橋羊肉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坐在店里的不僅有匆匆趕路的司機、住在附近的街坊鄰居,還有慢悠悠前來打卡的年輕面孔。“這家的羊肉味道很‘正’。”是大家一致的評價。聽到這話,蔣達新心里甜滋滋的。“大家都和我說要把店一直開下去。我自己想想也是,有這門手藝在,只要我們還能做得動,就得繼續奮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