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春節,是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農歷新年。1月28日,位于赤城路11號的非遺臺州館首店開館試營業。春節期間,該館為市民游客們呈上了一份非遺文化大餐。
府城“C位”打造臺州非遺之窗
步入臺州非遺館,宋韻之美撲面而來。古色古香的拱門,是宋代建筑的經典元素,線條細膩、圖案別致的宋韻紋樣,頗有柔和典雅的美學意味,空間的留白、光影的運用,悉數展現了宋式設計之美。
140平方米展廳,匯集了國家級、省級和臺州市級10項非遺的作品,市民游客可以在此欣賞到造型各異的針刺無骨花燈、精美雅致的臺繡、獨具匠心的臨海犀皮漆藝等“非遺大作”。身著宋服的工作人員為前來參觀的市民游客細致講解這些非遺展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制作工藝。
來自江蘇無錫的小游客紀枕雨對于非遺文化頗有興趣,一大早就和家人來到這里,她說:“我最感興趣的是這個針刺無骨花燈,每個孔洞有大有小,想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
“沒想到仙居有這么精致的彩石鑲嵌工藝,連細節都栩栩如生,太震撼了。”市民陳振鶴贊嘆不已。
通過這個窗口,臺州非遺擁有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疊加臺州府城的人氣流量優勢,可以收獲更龐大的受眾群體。據統計,試營業首日,展館客流量就超5000人次。
非遺之美詮釋臺州“和合”之道
臺州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了和合文化、府城文化、上山文化等精神文化瑰寶,擁有臺州亂彈、黃沙獅子、濟公傳說等17項國家級非遺。
“這個館的定位就是集中展示全臺州非遺,我們根據非遺名單逐個邀請傳承人授權入駐,首批入駐的10項非遺都極具臺州地域代表性。”市社發集團副總經理陳健介紹,非遺之美不僅在于技法工藝和藝術價值,更在于它能夠跨越時空界限、世代相傳,接下來還將把此館作為非遺孵化傳播的平臺載體,不定期增設非遺項目、更新作品。
作為臺州非遺的集大成者,非遺臺州館將場館主題定為“和器生才”,其中的“和”就有“和合”之意,館內也展出了臨海脫胎夾苧漆藝《和合·和合圓通》、天臺一根藤《和合人間》等體現“和合主題”的非遺作品。
在臺州,和合文化孕育在山海之間,浸潤于百姓生活之中,如今,又一次在非遺傳承上顯示出強大的包容性和創新力,詮釋了和諧共生的精神內涵。
“非遺+景區”文旅融合破圈出彩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非遺體驗綜合空間,場館設置了展示、銷售、手作互動三大功能區,以滿足游客拍照打卡、購物留念、研學體驗等需求。
“銷售區主要售賣非遺衍生文創產品,日后也將成為文創團隊二次設計的基地。手作互動區是為非遺傳承人和游客市民提供的交流平臺,傳承人會不定時在現場展示非遺技藝,講解步驟和技巧,游人可以體驗手作的樂趣。”非遺臺州館項目負責人王程說。
非遺臺州館對面,就是“舌尖上的非遺”——白水洋豆腐直營店。往紫陽街上走幾步,接連會遇上嶺根草編、永利木桿秤等非遺展示館。在臺州府城,非遺項目有著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
據了解,臨海出臺了《關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鼓勵引導非遺項目在景區開設展示館、傳習所。節假日期間,臨海結合“墻根舞臺”,將黃沙獅子、大石車燈、細吹亭等設置為常態化演藝項目,成功打造“轉角遇到非遺”的生動場景。
“歷史文化底蘊是臺州府城的最亮底色,非遺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趕在除夕開館,也是為了給游客送上一份春節非遺大禮,讓年味里多一份文化味、書卷氣。”陳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