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龐余亮,出生于江蘇興化一個農戶家庭。母親曾生過十個孩子,他是最小的那個。或許是因為生活的苦難,父親對待子女特別嚴厲。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他六歲那年,和父親一起去地里點黃豆。因為“洋辣子”蜇得又癢又疼,他忍不住哭了起來。父親非但不安慰,反而捉住一條蟲子,往他的手臂上狠狠地按下去。這成了他童年心靈的創傷,久久難以愈合。
但多年以后,面對著日漸蒼老又患有疾病的父親,他選擇了原諒。后來,他把對父親的復雜情感,寫在了散文《半個父親在疼》里。
還沒有看正文,我就已經被題目吸睛了。父親怎么是半個的,況且他又為什么會疼呢?這很令人好奇!
簡短的六個字,足以引人浮想聯翩,直欲先睹為快。由此可見,題目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外貌和打扮,長得光鮮亮麗,儀表端莊,即便還沒和人接觸,就已經先贏得了別人三分的好感。
當然,以龐老師的寫作水平,我們可以想見,他絕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標題黨。
果然,這篇散文篇幅不長,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令人數度淚目。講述父子情深的故事很多很多,但大多逃脫不開父嚴子孝的固有模式,像這樣另類的、相愛相殺的相處方式,真的不多見。
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選擇了不同于一般的寫作手法,如同手執一把犀利的手術刀,將隱藏在血脈深處的情與愛、怨恨與和解,層層剖開,如此真誠,如此坦率。
都說寫作應該開門見山,以最短的路徑引導讀者快速入題。這一點,作者無疑運用得十分嫻熟。
當我們因為題目而疑惑時,在文首就看到了答案。原來,父親中風了,也就是俗話說的“半身不遂”,自然可說只剩下半個了。
中風的父親,再也沒有了壯年時的風采。回想那時候,他總是將自己拾掇得十分干凈利落,尤其是那隨身攜帶的小骨梳,將頭發總是梳得油光水亮的。可如今,他連上廁所都無能為力,這是何等的悲哀?
作者在書中如此描寫道:“日子像擱置的農具一樣生銹了。父親的聲音變了,過去父親的聲音像喇叭,現在聲音像受了潮的耳機傳出來的,這倒不完全是半個舌頭的原因,而是因為父親說話首先帶著哭臉。”
用喇叭與受潮的耳機來比喻父親的聲音,多么形象又新奇。兩者的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立時可以想見。
父親年輕時,脾氣十分暴躁,對待兒子們經常是非打即罵。就是剛中風那會兒,面對如此不堪的景況,依然改不了那火爆的脾氣,摔東西、罵人,讓人難以忍受。
因為作者的大哥和二哥不回家看望他,他便稱他們是畜牲。而大哥,也對父親沒有什么感情,在背后稱他為老畜牲,甚至連結婚時都不通知他。
在母親和作者的一再催促下,大哥終于回來了,卻只待了一個晚上,拿出了5000元作為一種象征性的補償。他甚至暗示作者,對父親要“放開點”,還提醒他說,當初父親對他們就不怎么樣。
這樣的親情關系,令人訝異,卻又覺得十分真實。而作者的妻子,因為心有怨氣,每回從家里出去時,總是將門帶得“嘭嘭”響,令父母不由自主地全身一震。
通過這些細節的描述,讓我們體會到了,親情并非都是一團和氣,它還可以帶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而這些,卻是人性的真實存在,唯其逼真,讓人更有代入感。
父親想喝水,卻被母親所不允,理由是怕他尿褲子。“我”在母親出門后倒了杯水給父親,他用那只尚能活動的手接了過去,卻有一半灑在了衣襟上。那一刻,父親的淚滾了下來,但因為中風,讓他哭的樣子也顯得十分滑稽,好像一半臉在笑,一半臉在哭。看到這里,心里酸酸的。
父親果然尿褲子了。“我”和母親合力給他換褲子,那條癱瘓的腿像是假的,僵硬極了,穿褲子十分困難。看到父親長得又老又長的指甲,“我”又替他剪起了指甲。“我”發現,父親的手變得說不出的怪,再也不似當年使勁打“我”的手。
曾經那么要強的一個人,如今只能癱在那里,連吃飯都要人伺候。那時候,父親在想些什么呢?那種深深的無力感,還有對拖累家人的歉疚,恐怕內心也是十分煎熬。有一段日子,父親不肯吃藥,也不吃飯,他明顯地瘦了下去。
在與父親相處的最后時光里,“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既有早年留在心底的對父親的怨恨,更多的,則是擔心他眼下的身體。
文中有一個特寫鏡頭,有一天半夜,正在做夢的“我”被母親叫醒,說父親不行了。那一刻,“我”慌得連衣服都沒穿就沖了出來。
“父親無聲無息地躺在床上。我握住他的右手,他一點反應也沒有。我握住他的左手,他左手也沒有一點反應。我撓他的左腳板心,撓了一下沒反應,我使勁撓了一下,父親的腿忽然一縮,父親怕癢,父親還沒有死。”
那一刻,作者忽然明白,原來,自己是多么害怕父親會離開。記憶的閘門忽然打開,回憶起來的,卻都是些溫馨的畫面:父親第一次帶“我”去看電影,第一次帶“我”去澡堂洗澡,第一次去吃豆腐腦,第一次跟著一只甘蔗船去縣城……
原來,父親的疼,一直是和“我”連在一起的。
但父親終于還是走了,悄無聲息地。這次,哪怕作者再怎么撓他,也沒有反應了。“父親在世時我一點也不覺得父親的重要,父親走了之后我才覺得父親的不可缺少。我再沒有父親可叫了。”
這種錐心的疼痛,哪怕多年以后再次觸及,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好的文章,自有一種感發的力量,讓人感同身受,并久久回味,這就是我讀《半個父親在疼》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