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古城街道育嬰巷25號的臺州印刷廠(原址),是新中國成立后臺州最早的國營工廠,成為幾代人的城市記憶。
如今,老印刷廠內的百年大樟樹依然枝繁葉茂,廠區搖身一變成了藝術人文園區,游客的歡聲笑語替代了印刷機吃力的喘息聲。可以說,這家老印刷廠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臨海這座城市有機更新的生動縮影。
老城區里的“工業之困”
1949年5月,臨海和平解放,臺州新華印刷廠于同月建立;1956年,臺州新華印刷廠和臨海印刷廠合并,改名為“臺州印刷廠”;1968年前后,廠里還新造了氣派的車間大樓,設有彩印、膠印、鉛印、裝訂四大車間。
20世紀90年代初期,臺州印刷廠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工人有600余人。當時除承擔整個臺州大多數的印刷任務之外,該廠合作客戶還有多個全國有名的出版社,例如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等。不夸張地說,當時的臺州,只要是有紙的地方,就有“臺州印刷廠印制”。
“時代在進步,我們卻好像被‘困’住了。”臺州印刷廠(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原廠長顏五一的感慨,道出了廠子幾年前面臨的困境:印刷設備、物料體積龐大,不僅需要寬敞的場地堆放,運輸上也非常麻煩。而臺州印刷廠所在的育嬰巷,小巷彎彎、縱橫交錯,車輛不易進出。
“交通不便極大地制約了我們廠子發展的規模和新業務的拓展。此外,因為廠子一直沒法翻新,許多客戶實地一看,對企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顏五一說,此前他們只顧著大力提升廠區設備而錯過了廠址搬遷的好時機,后來想要改變“蝸居”狀態卻是有心無力。
大樟樹下的“煥新行動”
轉機,是在2018年。彼時,臨海正在舉全市之力開展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創5A行動。按照文旅規劃,臺州印刷廠(有限公司)所在的地塊要建設高端業態群。
得知消息的顏五一當即表示同意搬遷。在市級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臺州印刷廠(有限公司)終于在2021年順利搬遷至江南街道匯豐北路128號。
舊址上騰空出來的1萬平方米的土地,也開啟了脫胎換骨的重生之路。2022年10月,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推出10幢院子,面向全球發出“英雄帖”,誠邀精英合伙人共創未來。臺州印刷廠舊址內有一棵近600年樹齡的老樟樹,這讓眾多深耕高端酒店行業的投資人一見傾心,紛紛當即表達了合作意向。
最終,根據臺州印刷廠的歷史與原有建設風格,浙江印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前后投資6000多萬元,花費2年時間,打造了“府城印”藝術人文園區。
據了解,“府城印”聘請國內知名設計團隊設計,在保留老臺州印刷廠木質結構主體建筑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的設計理念,打造古樸大氣的高端精品酒店。同時,酒店將院內的老樟樹作為核心景觀,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將周邊區域充分利用起來,發散衍生出了印刷文化展示館、藝術空間、茶藝空間、威士忌沙龍、黑膠唱片體驗等藝術流行生活區塊。“府城印”還未正式營業,就已經在業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塊地盤活兩個產業
自1月28日試運營以來,“府城印”內處處都是迎來送往的忙碌景象。
“整個項目從落地到運營,臨海真的很給力,這也讓我們在這里創業更加有信心。”“府城印”酒店板塊負責人藍盾特別提到了一個“臨海速度”的故事,“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臨海文旅部門牽頭自規、工商、公安等部門,開展‘一次性現場辦公’,為項目按下了‘加速鍵’。”
雖然還只是試營業階段,但是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游客過來參觀。人群里,有不少是老臺州印刷廠的老員工。他們看到被巧妙嵌入酒店各處的印刷元素,熱情地向大家講起了年輕時在這里的故事。外來的游客們看到兼具設計感與生命力的建筑,舉起手機拍個不停,自發在網上做起了推介。
“整個園區有50%的區域是對外開放的,非常歡迎大家前來坐坐。”藍盾說,他們管理團隊里的成員,有80%以上是來自一線城市的優秀人才。接下來,大家將積極為臨海引進各類文化資源,用情懷去打磨產品、打造口碑,將這里打造成臨海的又一個“目的地型”景點。
一塊土地,煥出了文旅、工業兩個產業的“新生”。在城市有機更新的進程中,臨海這座城市迸發出澎湃生機。
“府城印”里創業熱情高漲,落地新家的臺州印刷廠(有限公司)也是捷報頻傳。該廠2024年業務量較往年增長20%;2025年一開年就接到了百萬冊的印刷任務,每天以30萬印的速度開足馬力趕訂單,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6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