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江南岸,古城向東,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正在上演。伴隨著春天的腳步,古城街道兩水工業園區的200多畝低效工業用地發出了“新芽”。
日前,記者來到園區內的先行改造區塊——港海區塊一期項目的施工現場,零距離感受到了新一年我市低效工業用地改造工作的滾滾熱潮。
“低效地”將變“高產田”
預計產值10億+
施工現場,港海區塊原有的3層老舊廠房已被拆除,巨大的基坑內,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挖土、墊層和鋼筋綁扎等工作。兩臺塔吊在空中不間斷作業,將一捆捆鋼筋送至各施工區域。
“新廠房有5層樓高,目前正在施工的是地下工程,我們團隊正全力以赴趕進度,爭取在梅雨季來臨前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浙江港海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項靖東介紹,港海區一期項目預計今年6月結頂,8月交付使用。為如期完成施工目標,工地里幾乎天天有進展,月月有變化,大家都對新廠房的建成充滿期待。
“改造完成后,我們建筑面積將從8萬多平方米擴大到23萬平方米,綜合容積率將從1.5提升至3.2,入駐企業從26家增至60家,預計產值能達10億元以上,較現在增長兩倍左右。”項靖東說,通過向“存量”要空間,企業不僅實現了規模的擴張,更將在產業升級、效率提升和資源配置優化上取得顯著成效。未來,企業將努力成為區域內的重要經濟增長極,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作更大貢獻。
再造一個臨海工業
這里將成為先行示范
兩水工業園區,一直以來都是古城街道工業發展的主陣地。該區塊占地約1340畝,以機械制造、工藝美術休閑用品、塑料制品等傳統產業為主,因長期受到土地要素制約,人均稅收和產值相對較低。在資源環境緊約束的背景下,開展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是騰挪發展空間、倒逼產業轉型的關鍵一招。
2023年8月,我市召開萬畝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動員會,直指萬畝低效工業用地,動員全市上下用3至5年時間全面盤活存量,騰挪發展空間,實現全市工業用地平均容積率、規上工業畝均稅收、規上工業產值“三個翻番”,再造一個臨海工業。其中,兩水工業園區就是我市首次低效工業用地改造的“主陣地”之一。
2024年7月,兩水工業園區港海區塊低改項目正式啟動。該區塊總面積約202.6畝,涉及宗地主體有港海項目管理、運隆塑業和偉星實業。改造完成后,這里將成為一座集技術研發、生產加工、生活配套于一體的現代化制造基地,提升古城街道整體工業活力,同時也成為我市低效工業用地聯合改造的先行示范,為全市經濟發展打開新空間。
政府主導聯合改造
政策服務送上門
目前,我市已出臺《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7年)》和《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實施意見(試行)》,提出3種改造模式,分別是政府主導聯合改造模式、企業自主聯合改造模式和企業單獨實施改造模式。
其中,政府主導或企業自主聯合改造均按照“打破邊界、統一規劃、園區管理”的原則實行,更注重與城市規劃風貌相統一、與產業結構布局相適應。古城街道兩水工業園區低改采用的正是這兩種模式。
據了解,古城街道共謀劃改造低效工業用地1100多畝,其中今年謀劃改造約300畝,大部分集中在兩水工業園區。除了港海一期區塊外,該街道還將重點推進錦德皇冠區塊的低改工作。面對這場“破舊立新”的攻堅行動,該街道將繼續堅持科學謀劃、統籌考慮,分類分批實施,實打實做好助企服務。
“對于已開工或即將開工的企業,我們將協助其與上級部門對接,確保施工任務安全順利完成;對于今年新謀劃的,我們將做好政策解讀,力求項目順利啟動。”古城街道發展服務辦副主任鄭葉說。
廠房從“低層到高層”,產能從“低效到高效”,產業從“低端到高端”,我們期待低改帶來更多蝶變,讓古城煥發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