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蒼鎮,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陽光首照地,原名張家渡,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沉淀。據史志記載,南宋之前,這里叫石塘。五代時期永嘉程氏成為首批入駐移民。之后,逐漸形成村落,湖阜就是其中之一。后來許氏、金氏的先祖相繼遷入,人口逐漸增多,這個臨水村落逐漸發展為商貿重鎮。
永安溪畔的古渡口見證著時空流轉,聽老一輩說30年前這里還能撐筏擺渡。昔日的清澈早已被歲月蒙上塵埃,但張汝諧的故事仍在激蕩著溪水。這位淳祐元年進士本可安享仕途,卻在丁憂歸鄉時選擇隱居石塘山,伐竹為舟,義務擺渡濟世。百姓感念其德,將渡口易名張家渡,“渡己亦渡人”的精神從此融入小鎮血脈。
歷史的漣漪繼續蕩漾至明代。白象山房的遺址雖湮沒于戰火,卻在王士性的《五岳游草》中鮮活起來。這位明太仆描繪的山水畫卷里,象鼻巖噴薄而出的瀑布與石龜蛇鎖住的溪流相映成趣,“游魚娓娓”的清澈溪水至今仍在滋養著兩岸人家。此間山水孕育了此間百姓,約莫是與山水交融的真性情太打動人了,他還為自己找了處短暫的隱居之所。
教育的星火在括蒼從未熄滅。金劍青于1906年說服母親變賣家產創辦了當時臨海縣第一所新式小學——立本小學,時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親賜“毀田興學”匾額。這座五透十三間的老宅院里,至今留存著五色旗的斑駁印記,仿佛還能聽見少年們的讀書聲。
位于括蒼老街的一處高墻小院是民國時期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許紹棣故居。他主政浙江教育十余年,其教育理念深刻影響了近代浙江教育體系。
括蒼的初中教育發展文脈可追溯至1926年,辛亥革命先驅屈映光在臺州府署舊址創立振華中學,首創本地初中與高中并行的完全中學模式,成為臺州地區中等教育體系建設的里程碑。歷經多次遷址與更名,最終于1980年與當時的張家渡公社中學合并,通過教學改革進入“臨海五朵金花”優質校行列,在區域教育史上書寫了嶄新篇章。
在這方人文沃土上,懸壺濟世的陳敬秦同樣備受尊崇。其精湛醫術與仁心仁術,為古鎮增添了一抹杏林春色,與眾多鄉賢共同構筑起小鎮的精神譜系。
括蒼還有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承載著山水間的時光印記。漫步在這條老街上,元代始建的“王”字形街巷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據說寓意“天時地利人和”。
在這條街上還能看到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這里有許多“巷子”。集鎮設巷本不多見,然而在這里卻別有心裁,如柴巷、魚巷,看名字你就知道,賣柴的和賣魚的曾經在這里集聚。
轉過街角,修葺一新的三重臺門宛如時空隧道,將明清建筑藝術濃縮在層層疊疊的門樓之中。糧倉改造的游客中心里,現代設施與傳統元素完美融合,迎接著八方來客。
非遺傳承在尋常巷陌間生生不息。張家剪紙藝人指尖翻飛,將山水草木剪進紅紙窗欞;打鐵鋪里火星四濺,鍛打出帶著體溫的農耕記憶。這些浸潤生活智慧的技藝,都是先民生存智慧的結晶。
山水之間藏著凝固的時光。王莊山麓的抗倭名將王士琦墓前,明代舊物蟠龍望柱、石翁仲、石馬、石羊、石獅、碑亭等歷經風雨依然凜然,“天恩賜地”牌坊的榮光仍在。王士琦做官清正廉潔,生活節儉,加之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平倭功績顯著,鞏固邊防有功,最終贏得了百姓和天子的認可。
大山里的世界總是和外面不太一樣,方溪水庫的碧波倒映著蒼穹,大壩的宏偉似在訴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方溪的源頭在括蒼山主峰,途經新樹坑、黃石坦、黃家寮等地,最終流入永安溪。
新樹坑村住戶零散,就那么幾戶,但卻有《桃花源記》里的尋覓之感。村口的石拱橋畔,三皇廟的香火和三叉樟樹的年輪里鐫刻著村落興衰。在這里,時光仿佛慢了下來,家人閑坐,聊天打牌,還有放鞭炮、玩水的小孩,讓人感覺歲月靜好,似乎外界的煩惱可以暫時忘卻。
黃家寮則是一個古村落,那里另有一番風光,集峰、谷、澗、潭、瀑、溪、花、草、石、水、古村于一體,藍天白云,山清水秀,是隱居的絕佳場所,南朝齊梁年間的著名道教思想家、藥物學家陶弘景就曾在此處結廬為丹。
站在古渡口眺望,永安溪依舊向東奔流。從張汝諧的竹筏到游艇碼頭,從油燈夜讀到智慧課堂,這座千年古鎮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正以文旅融合的姿態擁抱新時代。誠邀諸君踏足這片山川綺夢之地,聆聽歷史的回響,感受時代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