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會煩瑣耗時,沒想到就這么圓滿快速地解決了!”走出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的大門,在我市務工的四川人廖先生發出這番感慨。他因發生交通事故,與對方當事人就賠償問題產生分歧,雙方來到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的“四解”工作室尋求調解。通過專職調解員的案例解說和耐心溝通,保險公司理賠員提供可行的賠償方案建議,這起糾紛第一時間就地化解。
自去年10月以來,“四解”工作室已成功調解近70起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調解涉案金額將近400萬元,調解成功率近90%。
“1+N”匯聚調解合力
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負責大田街道、東塍鎮、匯溪鎮的交通管理工作,轄區總面積2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95萬人。轄區內物流、彩燈、休閑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外來人口數達7.05萬人,以往發生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工作全靠民警來開展。
去年10月,該中隊創新工作方法,成立“四解”工作室,將熟悉交通事故處理、保險公司理賠業務和法律規范工作的人員集合到一起,通過精準把握交通事故當事人的不同訴求,以“接地氣”的方式,講法律、擺道理、析利弊,有效縮短交通事故處置周期,提升調解工作效率。民警則專注于事故認定及其他警務工作。
專職調解員盧亮亮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他有著多重身份:臺州市司法局(行政復議局)陪議員、臺州市檢察院人民監督員、臺州市仲裁委特邀調解員……自入駐“四解”工作室以來,他已經接待交通事故糾紛等方面的法律咨詢500余人次。
“交警、保險、調解員和當事人四方都在現場,有什么問題當場就能解決,政策不懂的我們也會現場解釋。”盧亮亮說,以往群眾發生交通事故,要跑交警隊、保險公司,有的還要去法院起訴,一套流程下來耗時費力,現在大家同進“一扇門”,通過“背對背溝通+面對面協商”的調解策略,基本能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訴前,非常便民利民。
“靠前服務”獲群眾滿意
為何要在交警隊成立一個調解工作室呢?
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中隊長呂祖兵給出了解釋,該中隊10多年前曾在全省首創了“雙調解模式”(即“臺州仲裁委員會調解”和“臨海市行政調解中心調解)。在“雙調解模式”下,交通事故矛盾糾紛受理更加方便快捷,辦理更加靈活快速,簡單的事故糾紛,幾十分鐘便可成功調解。而且,調解人員專業度高、經過仲裁的調解結果強制有效,都能為調解雙方提供充分的保障。根據近年來交通事故矛盾糾紛的特點、群眾多元化的訴求,他們汲取“雙調節模式”的經驗,創新推出了提供一管到底的“管家式”服務,“四解”工作室就這樣應運而生。
“四解”工作室工作流程中,從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到交警出現場、事故責任認定、財產損失認定、醫院救治,每個環節實現信息互通。得益于此,“四解”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在調解過程中就能夠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事人遇到的“難點”“節點”隨時提供相應幫助,為當事人排憂解難,真正做到案結事了。
“發生交通事故,我們出警時會隨身帶一個文件袋,上面印有事故理賠所需資料,以及調解工作室的咨詢電話,方便當事人來這邊處理事故理賠時,將所需材料一次性攜帶完備,避免跑多趟!眳巫姹f。
“警保聯動”利民舉措暖人心
4月,一輛電動車與轎車發生碰撞,傷者被緊急送醫后卻面臨醫藥費籌措難題。這時,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的“警保聯動”專員迅速介入,僅用2小時便通過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完成1.8萬元醫療費墊付,讓傷者第一時間獲得救治。這是該中隊自2024年創新實施“警保聯動”機制以來處理的第53起成功案例。
原來,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民警在工作中發現,部分傷者因無法及時支付醫療費延誤救治,輕微事故因賠償糾紛升級為矛盾。為此,該中隊負責人主動對接轄區內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等5家保險公司,創新“責任認定前先行墊付”機制,通過設立救助基金等形式,打破傳統保險賠付周期限制,幫助事故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及時墊付醫藥費,讓傷者得到及時的治療。這一利民舉措得到轄區交通事故傷員家屬的連連稱贊。
“四解”工作室成立以來,收到了不少群眾送來的錦旗。每一面錦旗背后都承載著一個溫暖的故事,也彰顯了群眾對該中隊道路交通糾紛調解工作的高度肯定。
“我們不僅要做好道路安全的守護者,更要成為群眾危急時刻的撐傘人。”呂祖兵說,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田中隊將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聯動各方力量,發揮“四解”工作室資源優勢,不斷優化服務舉措,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解模式,打造更加務實便民的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