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紅紙,是楊雨瀟日常使用最多的工具和材料。這位80后青年,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臨海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她致力于臨海剪紙的傳承與發展,將剪紙技藝轉化為共富引擎,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剪”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張秀娟剪紙博物館,記者看到,館里擺放著一件件精美的剪紙作品,其中有百蝶穿花圖、龍鳳呈祥紋樣圖,還有展現臨海風土人情的漁港盛景圖。楊雨瀟站在學員中間,專注地教授著剪紙技藝。
2016年,她毅然辭去法國的工作,回到家鄉臨海,接手了母親張秀娟開辦的“張秀娟剪紙博物館”的管理運行工作。
“我在法國看到一些法國人對手工藝術非常重視,所以我覺得,剪紙也是可以被大眾欣賞、接受的。而且法國是歐洲藝術的中心,擁有眾多藝術家,在此能看到各類世界頂級的藝術作品,給我后續剪紙的創作帶來一些靈感。”楊雨瀟說道,“作出回家的決定,不僅源于傳承家族剪紙技藝的責任,更是因為希望為家鄉鄉村振興、文化共富助力。”
回到家鄉,楊雨瀟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積極探索剪紙藝術的新可能。針對傳統紙張易潮、易霉變的痛點,她大膽嘗試,將絲綢、羊絨棉等新型材料引入剪紙藝術,成功申請了13項國家專利。同時,楊雨瀟還推出了十二生肖羊絨棉剪紙杯墊、掛件、書簽、刺繡剪紙等一系列文創產品,為傳統剪紙藝術注入了新活力。
技藝傳萬家
楊雨瀟深知,剪紙藝術的傳承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于是,她借鑒中小微企業技能培訓模式,先后組織開展了臨海剪紙進萬家、農民素質培訓、技能培訓等活動,帶動身邊群眾以技能致富。
“我們農民剪紙技能培訓已經舉辦了150余期,結業農民累計有2000余人,獲得剪紙高級工證書的有80名。”楊雨瀟在介紹培訓成果時,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在傳授剪紙技藝的同時,她還鼓勵農民們將剪紙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禮品,通過博物館的平臺進行銷售,為農民們開辟了一條增收的新途徑。
括蒼鎮張家渡村的農民張大媽是培訓的受益者之一。她告訴記者:“以前我是靠種地賺錢,自從參加了楊老師組織的剪紙培訓,學會了剪紙這門手藝后,我通過制作剪紙文化禮品增加了收入。”
今年,位于括蒼鎮的張秀娟剪紙博物館總館正式開館。該館具備教學、展示、交流等多項功能,也是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未來,我們兩處場館將進行聯動,紫陽街的館作為一個非常好的展示窗口,括蒼總館則作為傳承、教學的基地。”楊雨瀟在規劃未來時,眼中閃爍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