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機勃勃”形容江南·溪望谷非常貼切。自2023年9月試營業至今,江南·溪望谷已吸引游客超120萬人次,產生經濟效益近億元;沿溪各村集體實現經濟收入翻番,年收入均超100萬元、平均增長率超300%;新增就業崗位550余個、人均年增收超3萬元,先后被列入省級首批共同富裕實踐觀察點、長三角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踐案例。
當“兩山”理論遇見“千萬工程”的實踐智慧,“因地制宜”的哲學與“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不斷重合,江南·溪望谷的蛻變就如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層邏輯:不要標準化的開發模板,而是要根據實際發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
因地制宜謀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最不缺的就是山水資源,為何獨獨臨海就能將江南·溪望谷打造成共富、共美的典型案例?究其根本,是臨海根據實際情況在此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每個區域的自然稟賦、文化基因、產業基礎都是獨特的“發展密碼”,需要解碼后轉化為發展動能。臨海以香年溪為軸線,串聯沿溪各村,以餐飲、康養、民宿等業態板塊不斷強化鄉村文化、鄉村體驗、鄉村產業概念,形成“一溪六村”的發展集群。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還不斷突出人的作用。連開兩屆主理人大會,誠邀海內精英人才入鄉,將先進的理念、創新的項目融入山水褶皺之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在地IP。反之,青年人才也在此得到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成就。這種“共生模式”打破了城鄉二元對立,讓鄉村成為資源流動的樞紐而非終點,真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變得可觸可感。
“千萬工程”強引領,縮小城鄉差距研磨幸福底色。回溯發展的初心,臨海堅持的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協同可持續發展。當前的浙江不斷深化與提升“千萬工程”,臨海也始終保持著排頭兵的奮進姿態。江南·溪望谷的“出圈”是發展的必然,也是臨海為各地在鄉村振興領域先行探路的一次勇敢嘗試。發展的質量比速度更重要,特色比規模更關鍵。隨著“夜溪望”等創新之舉的持續推出,再次印證了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創新機制”為保障,去實現價值轉化,“獨特性”就等同于“競爭力”。
步入逐夢的中場,江南·溪望谷可以繼續朝著“生態+”發力,利用溪流、竹林、茶園等天然資源發展“微度假”產品,讓“溪望農產品”成為高端市場的寵兒;鼓勵本土“非遺”成為文創主角,推動在地文化成為看點與亮點。同時,也要將鄉村振興的熱度從“紅一時”推向“一直火”,以研學、生態課堂等形式讓山水成為“有故事、有溫度、有收益”的生態產品,也讓“兩山”實踐不斷傳承接力,在不斷縮小的城鄉差距里安置詩意的“慢生活”。
未來可期,不是對結果的篤定,而是對過程的信任。江南·溪望谷里的希望,不在遠方,而在努力的分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