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聽朗讀
車子緩緩駛進臨海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原為琳山農校)的大門。初秋的琳山,綠樹成蔭,屋舍錯落,書聲瑯瑯。老教學樓斑駁的墻面上仍寫著“揮灑勞作一身汗,留下琳山一路歌”。陽光灑滿一級級水泥臺階,一群身著校服的中學生腳步輕快地迎面而來,落下一路歡聲笑語。
階梯旁,生長著一株特別的紫薇樹。它綽約的枝條迎風向著四面八方錯落有致地伸展,粉紫色的紫薇花花瓣卷曲如縐,像一朵朵蓬松的祥云。“這是朱洗先生在1937年親手栽種的紫薇樹,也叫‘夏日滿堂紅’。”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的老師范蔡女介紹。
種樹人朱洗,正是琳山上這所學校的創辦者。他生于1900年,曾任上海生物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2年,朱洗放棄了留法工作的優厚待遇,回到風雨飄搖的祖國,輾轉回歸家鄉白水洋。眼見闊別13年后的家鄉貧窮落后的現狀,年輕的朱洗深深感到:救國,必須得先轉變國民思想。于是,他說服本族父老,將朱氏共有的族山琳山劃歸學校所有,供其辦學之用。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原本墳塋層疊、荊棘叢生的荒山野嶺,被改造成廣植果蔬的農場,教室、宿舍、圖書館、標本室也一一建成。就這樣,琳山上誕生了一所風景佳勝的天然校園。
“因為辦學效果顯著,學校的規模也逐漸擴大。1935年,朱洗先生還拿出自己《生老病死觀》《動物學》兩本書的稿酬捐給學校,建了兩棟教學樓,也就是如今的‘朱洗樓’。”范蔡女介紹。
到了1938年,琳山學校進一步發展成為融小學、初中、農校三位一體的職業技術學校。朱洗親自為學校創作校歌,開篇第一句便是:“我來琳山,且工且讀,心手并勞,革除陋俗。”這既是他辦學的初心,后來也成為了學校的校訓。
穿過學校的門樓,朱洗先生當年親手栽下的兩株桂花樹分立兩側,郁郁蔥蔥,碧綠的葉片在陽光的照耀下愈發鮮亮,泛著溫潤的光澤。在樹下駐足,能看到當年的教學樓,粉墻斑駁,彩漆脫離,寫滿了歷史的痕跡。
無數莘莘學子從樹下走過,從這里開啟了他們的求學之路。
1952年,學校正式捐贈給市政府,納入公共教育資源管理范疇。2005年10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在琳山農校原址正式成立。十余年來,學校始終秉持并發揚朱洗先生“且工且讀,心手并勞,崇尚科學,革除陋俗”的辦學理念,組織學生們參與學農、學工、學軍、學法及各項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讓素質教育在實踐中落地生根。
光陰荏苒,學校已走過二十載辦學歷程。而今,校園內擁有農田30畝、山林120畝,開設農業勞作、陶藝作坊、能工巧匠、五金小工廠等幾十個特色實踐項目,深受學生的喜愛。每年,全市37所中學約1.4萬名八年級學生輪流來到琳山,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這里也由此成為全市中學生名副其實的“共享校園”。
當年的樹仍郁郁蔥蔥,樹下的身影來了又去,換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面龐在時光里更迭,課程不斷推陳出新,教學方式在與時俱進,但根植于校魂的傳承與堅守卻從未發生改變,辦學理念更從未褪色。
如今,“琳山”兩字早已不只是一個地名,它是無數臨海人心中獨特的青春符號,更成為守護一代代少年初心、延續“心手并勞”實踐精神的永恒港灣。它看著少年們從這里帶著勇氣與本領出發,也永遠在這里,等候著每一段嶄新青春的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