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記者節。每到這個時候,掌聲、贊美甚至是歌頌成為了節日的背景音,但新聞不因人們的感動而存在,為真相尋找安放的空間,這才是記者存在的意義。記者收獲肯定,也要時刻牢記為何出發。
大浪來襲之下,仍應有人保持敏感,保持真誠,保持提問。技術更新來得太快。在人人都有一只“話筒”的時代,“新聞”似乎變得更為尋常。當AI的便利不斷凸顯,紙筆間的字字斟酌就略顯笨拙與晦澀。數字化生存的當下,記者這份職業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去現場還有必要嗎?信息的輸出還有價值嗎?事件之后的思考仍然有意義嗎?我們無法改變潮水的方向,但是在反復的追問過后,還是會被一股突然涌起的情緒打動并做出選擇。每個職業都難免經歷困境,唯有不依戀、不懼怕,才能擁有令人信服的力量。這就是新聞人最初的理想,也是最后挺起的脊梁。時代奔跑帶起的風迎面而來,任爾東西南北,記者永遠保持敏感與真誠,保持思考與提問,在出發與抵達之間保持人與人的聯系。
新聞人的榮耀從不是節日的頌揚,而是對真相的追逐與勇敢地發聲。當我們置身人群,注視當下、眺望未來,就是最好的“黃金時代”。比起被賦予“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等宏大意義,成為一個樸素的“不放棄責任、良知與滾燙的媒體人”更讓記者有成就感。信息紛雜的時代,更需要記者的挺身而出。正如過去的無數個日夜一樣,我們依然關注社會的變化與麥穗的生長,我們依然關心身邊的寒暖與無數個遠方,我們依然關切今天的歷史與明天的希望。新聞事實是冷峻的,但新聞人是有溫度的。在喧囂或靜默中,記者是一重身份,更是一份擔當:當社會歡笑時,提醒它不忘清醒;當社會哭泣時,撫慰它重拾力量。讓無力者有力,助悲觀者前行,在混沌中守護良知,在幽暗處點燃星火——永遠和人民站在一起,永遠為時代立傳。
宇宙浩渺,個人微芒,但只要記者一直在路上,就將照亮小小一方。正如深度報道依然被期待,調查新聞還是需要看見,將信息的“不確定”轉變成為社會的“確定”永不過時。世界不缺新聞,世界需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