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商場出來,近飯點,想找點吃的。忽見商場外偏隅處一茶室,想著不妨先討杯水喝,遂推門進去。店主客氣,邀請落座,聊了起來。熟絡后,我問其何時開始喝茶?店主打開話匣,娓娓道來,將一幅久遠的鄉(xiāng)村畫卷徐徐展開。
那時啊,店主所住的村莊很漂亮,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喝茶。村最前面有一個寬敞的場地,被稱之為“禾場”。村里人忙完農(nóng)事都到這兒玩,場面熱熱鬧鬧,和和睦睦。“禾場”前面流淌著一條不寬不窄的小溪,溪水清澈見底,時常有幾尾小魚在河里的沙石上游來游去。溪流上面橫跨一座年代久遠的小橋,其旁立一棵老樹。橋的護欄布滿了苔蘚,那橋愈發(fā)顯得古樸了。
“禾場”一隅搭建著一個偌大的木質(zhì)茶鋪,粗陋而厚重。村民們?nèi)宄扇簢诓桎伵院炔枇奶欤『兺胬酆笠惨獙W著大人坐下來,就著不多的幾個茶碗,裝模作樣地喝起來,自斟自飲的,也不去區(qū)分誰的茶碗。有時還迫不及待地搶著喝,不在乎碗里的殘茶,要的就是其樂融融的氛圍。如果說落座前額頭上掛著的汗珠反映了動如脫兔的少年頑皮,那么端杯那刻就是靜如處子的成長歷練了。重要的是,那份鄉(xiāng)愁已經(jīng)在少年的心里播種,無論到了哪里,端茶那刻,當年的情景就會在心頭縈繞。
距“茶鋪”幾丈遠的斜對角,矗立著一棵大樹,旁邊搭著一座大大的灶臺,灶臺上安放兩口大灶鍋,茶忙季節(jié),用來炒茶。那樹枝繁葉茂,適合避暑納涼。炒茶時,樹蔭下一派繁忙景象,村里的人各自將采摘來的茶葉簡單處理后,交給幾個有經(jīng)驗的茶農(nóng)炒制。如果說圍在茶鋪周邊端在手中的茶只有鼻尖前的清香,那么此時是彌漫在整個空氣中的香味。炒茶人不求回報,鄰里相幫是常有的事,村民們滿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禮物。只是現(xiàn)在想起那雙因鍋底炙烤與摩擦變得黢黑皸裂的雙手,還是很心疼的,那是濃濃的鄉(xiāng)情啊!茶忙過后的酷暑季節(jié),這棵大樹又成了村民們納涼的去處,也是孩子們嬉戲的地方。每每寒冬時節(jié),那灶臺又是烤火取暖的最好設施,村民們一個個過來圍著灶臺聊起了家常。孩子們是看熱鬧的,穿梭在大人們中間滿地跑。
緩緩地,店主將年少時的茶事說個不停,滿滿的情懷。那是童年的回憶,我一邊呷著茶,一邊若有所思地聽著。此時,那壺邊煮邊倒著喝的老白茶慢慢地有了“水味”,店主順手拿起茶桌上的半餅茶葉,撬出幾小塊放入精致的蓋碗內(nèi)沖泡起來,先將沸水倒進玻璃杯中,然后提起玻璃杯繞著蓋碗內(nèi)壁慢慢地注下,蓋上一會,待茶葉受熱充分舒展開來,提起蓋碗出湯,整個動作嫻熟輕盈。慢慢地,湯色從原來的黃綠色變成深橙色,色澤亮麗,幽幽的蘭花氣息,喉潤明顯,清新醇厚。我問其茶名。答道:“蘭芷,牛年的。”果然茶如其名,我思忖著。“這是一款三年陳的白茶,由白牡丹與壽眉拼配而成,”店家補充道。
話題還在繼續(xù),只是湯更亮澤了。我知道那是店主對幾十年前茶事的深深懷念,如手上這碗正在泡制的茶水,綿長醇厚。
不經(jīng)意間,店主問起我何時開始喝茶。我略作思索,回答自己也是幾十年前了,只是在自己簡陋的老家,但同樣始于年少。那時,父親以出海為生,個把月回家一次。父親遠洋歸來,親戚、鄰居及船友常來我家,一起徹夜長談,聊海上的風險,聊這次的收獲,聊家鄉(xiāng)的農(nóng)忙,聊母親在家勞作的辛苦……
那時沒有電燈,母親收拾好晚飯后的碗筷,那張方桌中央放一盞煤油燈,一把大而粗陋的茶壺內(nèi)撮上幾片茶葉。抓幾把花生作茶點,在每個人面前的小碗上注上茶水,就天南地北地聊開了。小孩子當然不是主角,自然也不是真正為了喝茶。那是為了感受父親回到家的溫馨與外人來家作客的熱鬧,那是為了母親給父親煮雞蛋湯時我也能分幾枚嘗嘗。大人們聊到很晚,小孩總是戀戀不舍地被大人們催著走,畢竟熬夜不好,明天還有學業(yè)。只是期間偶爾也喝下的幾口茶,記憶猶新,連著茶梗的幾片茶葉,黑黑的,口感澀得發(fā)苦,到底不是什么好茶。年少的我不會品茶,沒什么“回甘”的概念。但回憶起陪著父親喝茶的情景,卻是甜甜的。
這長長的一問一答中間,我用余光瞄向兩側(cè)擺放著茶葉的壁柜。只見這些包裝精美獨到,有好幾個系列。我過去邊看邊問,其中一系列是在虎年生產(chǎn)的,包裝紙上是以三國的五虎上將作為圖案,其形象栩栩如生。歷史文化上這五個名將體現(xiàn)了義、忠、智、信、勇的品質(zhì),對應在茶上,突出茶的五德,即祛毒、降火、凝神、滌慮、延壽等功效。當然,這也是當代茶人在追尋素有“茶圣”之稱的茶文化奠基人陸羽的足跡。“一部三國史,半部在荊州”,要知道,那位秉著“為飲,精行儉德之人”理念的“茶圣”正是從荊州出發(fā),跋山涉水,躬身力行,用心用情寫就了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書——《茶經(jīng)》。
《茶經(jīng)》中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直至唐代“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而到了宋代,我們都知道,各地已開始斗茶了。其實每位用茶人本身就是茶文化的繼承者,也是寬泛意義上的傳茶人。飲水思源,我們只有知曉茶的來歷,不忘茶人初心,才能更好地傳遞茶的文化!
茶為口中物,綿綿承心中,正是這如茶一般苦中有甜的深深印記,將思緒拉向遙遠的過去與未來!
恍惚間,多年后,一陋巷的僻靜處有一茶室,抬頭一看,門楣正上方刻著不起眼的二字——“尋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