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路東段、柏葉路東段、雙林南路等道路建設工程建成,城市東拓框架不斷拉開;伏龍區塊啟動建設,靖江商務區實現跨江發展;博物館、城市規劃展覽館、新客運總站、總部商務區相繼成為城市新地標;深入挖掘臺州府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動文化旅游區5A級景區創建;靈湖景區建設項目獲評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紫陽街、府前街、西門街、三井巷獲評浙江省歷史文化街區……翻開我市“十三五”的城建篇章,重溫五年來的奮進歷程,城市每個角落的點滴變化,都傳遞著民生至上的溫度,體現著品質優先的發展態度。“城市有品質,咱市民也跟著有氣質!”隨著城市東拓南進、擁江發展步伐的逐漸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檔,城市內涵日益豐富,無數臨海人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十三五”期間,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品質立市”戰略,按照“一城五組團”的城市格局,科學規劃、精品建設、高效管理,進一步豐富中心城市內涵,突出重點區塊建設和基礎性、功能性項目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市化步伐,高質量打造“精品城市、美麗城市、宜居城市”。五年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功能迭代更新,人居環境全域提升,住建產業穩步發展。
在住房保障事業上實現大改善城區之南,濱江之畔,崛起一座新城。駛過臨海大橋,與鬧市區隔江相望處,便是目前我市第一大城市綜合體樓盤——偉星城。其總建筑面積約62.6萬平方米,除擁有36棟高層住房與180余間商鋪外,還配備公立幼兒園、社區醫療中心、五星級社區影院、大型超市、四星級酒店、戶外兒童游樂園等。5年間,建成區內住戶越來越多,城外,交通通達,商鋪林立,人氣日盛,儼然成為了城市南進、跨江發展的成功典范。“現在的商品房各種配套設施都齊全了,物業也服務周到,明年外甥上幼兒園了,就讀小區里的機關幼兒園,我們接送方便也安全。”住戶王宗澆說。“公園就在家門口,整個小區被綠樹、鮮花、江河環繞,生活很愜意。”住戶呂辰辰說。一步一景的背后,是我市起點高、大手筆推進城市住房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市房地產業投資額總數418億元,商品房銷售總面積467.4萬平方米,新增商品房576萬平方米。朗城公館、偉星·和院、綠城·玫瑰園等56個(含在建項目)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現代化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房地產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開發理念與檔次逐年提升。住建產業對經濟社會貢獻度不斷提升,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65億元,省內總產值770億元,裝配式建筑累計開工230萬平方米,推動新建建筑從綠色建筑標準試點階段到全面執行轉變。“品質”更注重人的體驗,提升居住質量的另一方面在于對城市存量空間的改造提升。5年間,我市投資4656萬元,完成怡景花園、巾山小區、望洋新村等8個舊住宅小區的改造工程,惠及居民3988戶。而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改造范圍也從水、電等基礎設施的改造,擴大到電梯、養老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位于鹿城路的嘉和院小區是我市首個加裝電梯并投運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為主樓部分,共有兩個單元24戶,加裝費用由三層及以上的16戶按比例分擔。政府給予每臺電梯20萬元的補貼。電梯的投入使用以及小區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令大家贊嘆不已。“原先單爬樓梯都費勁,更別說拎著重物回家了,有電梯真是省力了許多。”住戶徐濱說。“這改造改到了大家心坎上了,原先打算賣房子的戶主都說現在不賣了,要繼續留在這邊生活。”住戶賴巍說。幸福在家門口升級,折射出我市以民生改善為核心,推進城市建設的發展理念。“老舊小區改造是‘十三五’期間,我市城市更新的主要舉措之一,是對既有住宅使用功能的一種完善,同時也促進了居家養老的實現,是一項很重要的民生工程、便民工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李謙貴說。
在提升城市能級上實現大發展城市是人民的城市。長期以來,我市堅持以群眾愿望、群眾意見為指引,以群眾的直觀感受和滿意程度為標尺,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提高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質。走進位于邵家渡街道呂公岙村的新遷建城市污水處理廠,映入眼簾的是生化池內嘩嘩流淌的清水,聞不到一絲刺鼻的氣味。處理中心內各種設施各司其職、環環相扣,城市污水由相應管道引入,經層層過濾、生化處理后,變得清澈、無味。記者了解到,由于原位于古城街道小兩山的老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和排放標準遠遠滿足不了城市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11月核準遷(擴)建新污水處理廠。一期設計處理能力為8萬噸/日。為進一步提高出水標準和處理能力,2019年啟動一期提標改造和二期擴建工程,并于2020年底完工,日處理能力達到12萬噸,出水水質達準四類標準。“城市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生產生活需要很多物質,這些物品運進來,產生的廢品也需要運出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系統,相當于人體的排泄系統,如果處理能力達不到,就會造成垃圾圍城、污水橫流的現象,所以,只有把這些能力提高了,才談得上環境優美、環保生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立新說。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我市不斷加強排水設施管網維護,共建設一二級污水管網184公里,充分收集區塊污水,減少了河道污染。建設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及杜橋、江南、白水洋、括蒼、永豐等污水處理廠12個,日處理污水能力達25.1萬噸,基本滿足城市污水處理需要。建成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工程二期,垃圾日處理能力由每天的700噸提升到1450噸,實現了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且有余量能夠處理陳年垃圾。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城市動能的重新發現。5年來,我市堅持項目引領,堅持精細化管理,持續加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升級城市區塊功能。完成市博物館群項目、文體中心項目、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靈江中學(高中部)遷建項目等重大民生項目建設,新臺州醫院主體基本建成。完成大洋路跨洛河大橋、河陽路大橋、雙林南路、和潤路等道路橋梁建設,打通臘梅北路、河陽路等斷頭路。對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進行翻修、改造、精細化管護。相繼建設了興善門生態停車場、原臺州人民影劇院停車場、朱方涂停車場等10個公共停車場,同時開放部分機關單位停車場,逐步破解交通管理難題……城市服務功能、綜合承載力大大提升。
在美麗臨海建設上實現大跨越建設城市猶如雕琢一件藝術品,精雕細琢才能出精品,而綠化美化便是其中的點睛之處。過去的五年里,一場場關乎民生福祉、持續發展的“綠色革命”,在我們身邊悄然發生。“天氣好,我們去城防公園走走。”這幾年,市民們除了習慣在靈湖、東湖逛逛外,還多了一處賞玩的好去處。這里,春季,二月蘭、虞美人、芝櫻、郁金香多彩多姿;夏秋時節,向日葵、百日草、硫華菊、波斯菊、美人蕉爭奇斗艷;寒冬,紅葉林連綿成片,分外妖嬈。無論何時來到這里,都能賞到絕美的風景。看不見的防洪堤,看得見的是風景。據了解,城防公園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該區塊原為江南生態防洪堤,與江北防洪大壩南北對稱,均為城市防洪而建。公園建成至今已成為我市景觀效果突出的網紅打卡點、花卉苗木大花海。城防公園是我市近年來大力推進城市綠化美化工作的縮影。“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出打造精品、美麗、宜居的形象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發展理念,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因地制宜規劃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居民有休閑、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真正成為人民宜業宜居的樂園。5年來,我市精心優化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靈湖景區、總部商務區等區塊,豐富區塊內涵,提升城市品位。建設靖江山公園、龍盤山公園、靈江防洪堤景觀工程、白沙灣海濱濕地公園等一批城市公園。不斷拓展環城山地游步道網絡體系,累計新建綠道一號線雙林路至牛頭山段、綠道四號線江南街道金嶺路至尤溪指巖村段、綠道四號線大田港段等綠道50公里,為周邊居民休閑鍛煉提供了去處,為市民帶來健康出行理念。5年來,建成區范圍新增園林綠地面積123.7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8.0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9平方米。“沒啥事,就想著去綠道走走,和老朋友聊聊天,這里的景色美得很!”邵家渡街道前灣村村民章雪金對家門口的變化贊嘆不已。“現在幸福啊,相當幸福了。像我們老年人,以前都沒有這個條件。現在,唱歌跳舞、早鍛煉就去家附近的公園、廣場,從早到晚,都在優美的環境中,開心。”古城街道居民陳滌菲說。“最明顯的就是臨海這幾年城市更干凈、更美麗了,今年還評上了全國文明城市,我感覺作為臨海人十分自豪。”大學生朱丹婷說。……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這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民的共同感受。臨海,一座充滿活力、品質、幸福的城市正向我們展露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