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娟
“我要給媽媽寫一封信,謝謝她細心照顧我”“我要給我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分享我最近身邊的趣事”……前段時間,我市某書店開展了一個書信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加,通過現場寫信、投遞,喚醒了很多市民久違的書信記憶。
不得不說,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寫信這一古老而充滿儀式感的交流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書信文化的沒落相對應的是,了解書信的人也越來越少,特別是現在的學生對電子產品的熱愛完全超越了紙和筆,書信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傳統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自古以來,書信就是傳遞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徑。誠然,在當今時代,微信、QQ、電子郵件比家書信札更快捷、直觀。但這樣的“快文化”便利在很多時候卻略顯隨意,網絡隔空進行的交流,很多時候都顯得文化底蘊不足并容易讓人忽略信息的內涵,遠不如書信“見字如面”那般鄭重其事,回味無窮。筆者認為,發展科技和發揚傳統書信文化并不矛盾。讓書信回歸我們日常生活,倡導多用手寫字形式來溝通情感,可以讓傳統書信文化在這個時代重綻生機。
書信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成為過去時代的一個記憶。我們需要現代網絡的疾速,但也需要高雅文化的熏陶。家書信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是網絡無法替代的。我市相關文化單位可以通過民間家書征集和展覽活動,倡導內涵豐富的書信文化,提倡書信交流,特別是鼓勵孩子們去了解、重拾書信這一交流方式。
中華五千年歷史更迭,唯家書信札里的濃濃情意卻永遠不變。讓我們重拾書信交流的莊重,避免電子化對人性、情感的物化,用筆墨文字里的暖意撫慰躁動的都市心靈,讓書信文化在信息時代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