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運動對身體好,小孩子有地方打球了,不用再悶在家里看電視玩手機了。”這幾天,古城街道振興村的村民們可高興了,因為大家期盼已久的村民廣場建設終于有了著落。村黨支部書記駱金滿告訴記者,今年8月,振興村(兩橋)村民廣場進入2021年省級第3批“一事一議”項目建設計劃表,“我們只要花三分之一的錢,就可以把廣場建起來了。”
“一事一議”是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簡化說法,指通過競爭性立項,選拔出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原則上項目總額不超過100萬元,采取市級以上財政補助三分之二、村級自籌三分之一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對2017年才剛剛摘掉貧困村帽子的振興村來說,他們用少量的錢完成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項目。
自2010年以來,市財政局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抓手,堅持以匠心做最貼心的民生實事,精心繪制鄉村振興大美畫卷,建成了一大批惠及村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借力財政資金“杠桿”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著力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
振興村隔壁的龍潭岙村已經嘗到了財政獎補帶來的甜頭。
龍潭岙村山清水秀,在臨海一帶小有名氣,但村民們守著好山好水卻無法產生經濟效益。2019年,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支持下,村里在山溪邊建了100多米的休閑長廊,還平整了荒草地作為停車場,就這么簡簡單單的建設,就大大改善了游客的休閑體驗。用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學傳的話說,“人流量明顯提高了。”村民對此也是拍手叫好,不僅多了個休憩的場所,改善了原本雜亂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人多了,玩的時間長了,生意就來了。”村民陳衛領在停車場對面開了間小超市,賣飲料、泳衣和水槍等,節假日的生意好了不止一點點。而長廊邊上的農家樂自然也受益匪淺。
“可以說,休閑長廊助攻龍潭岙成為了城郊旅游網紅景點。它相當于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把公益性與促進村集體、村民增收相結合,也是我們篩選項目的一個重點。”市財政局農業科副科長盧帆告訴記者,“讓每一個項目起到本身的作用之外,還能發散效益。比如推動鄉村治理。”
東塍鎮東溪單村的慈善廣場也是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幫助下改造建成的,廣場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是當地慈孝文化重要的陣地。每年農歷正月初六,在這里舉辦慈孝日活動;每年重陽節,在這里為村里的老人們舉辦集體祝壽宴。在東塍鎮東溪單村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單海明眼里,這個廣場,可不是一塊空地那么簡單。“通過這個廣場,我們村的慈孝文化以及慈孝加鄉賢的鄉村治理模式得到了推進。”
2013年,沿江鎮新興村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支持下,化泥濘為坦途,造了一條水泥路。勤勞肯干的村民們借由它拉開了村莊大變樣的序幕。
“那個排水啊、河道啊、綠化啊,施工一下子都上來了,我們現在是個省級AAA級旅游村,‘一事一議’項目給我們村莊開了好頭。”沿江鎮新興村黨支部書記鄭希云認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對村里的發展不僅僅是一條路那么簡單。當時,村里集體經濟薄弱,申請到這個項目以后,不管是鎮里,還是村民,都對村干部的工作十分支持,各種項目也在多方支持下有力推進。而新興村的努力,最終也換來了一個又一個榮譽:浙江省廉潔示范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臺州市文明村……“為什么呢?你第一個項目做好了,市里、鎮里邊對你村‘兩委’班子有了信心,認為你們這個班子是團結的班子,是一個能做事的班子。”
市財政局黨委委員、總會計師劉子劍告訴記者,“‘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充分激發了村民干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加強了基層班子和民主政治建設,這些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力量,是‘一事一議’獎補政策更深層次的成效。”接下來,市財政局將逐步完善“財政獎補引導、村級自籌投入、社會捐資支持”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繼續加大資金投入,積極開展項目建設,讓更多的村莊和群眾受益。
截至去年,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實施10周年來,全市范圍內總投資金額達到4.5億元,惠及全市村莊313個,覆蓋面達到50%,受益群眾40多萬名。這些項目快速改善了農村生活生產條件,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2021年,我市新增“一事一議”項目61個,為歷年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