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心,堅守攝影本質;夢幻未來,承載攝影人無限期待。
7月12日,為期一周的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暨“山海臺州江南長城”攝影藝術周(以下簡稱“國展”)圓滿落下帷幕。298件記錄了重要歷史瞬間的作品,帶我們一起回顧國家民族的光輝歷程,傾聽平凡而偉大的家國夢想。本屆國展在以往27屆大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是一屆組織有力的交流盛會、多元包容的藝術盛會、環境優美的亮麗盛會、深受啟發的學習盛會。
精心籌備 國展在府城大地落地生花
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克服諸多難題后,第28屆國展如約而至,獲得了攝影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屆國展首次在博物館等級的空間內展示。作為執行落實單位,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設置綜合協調組、會務采風組、后勤保障組、宣傳氛圍組、展陳布置組、疫情防控組等8個工作小組,全程為本屆國展保駕護航。同時,我市還提供了近5000平方米標準展陳空間和1000米以上的優質展線。
作為本屆國展的辦展場館,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做的就是全力配合策展團隊,做好場地的布置工作。”市博物館館長陳引奭告訴記者,由于疫情原因,他們在布展方面做了很多次調整,最終歷時1個多月完成了場地布置。
除了場地的施工保障,織牢疫情防線,也成為本次國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我們從嚴動態調整完善工作方案,對酒店進行封閉管理,實行個人健康狀況日報告制度,所有參加活動人員要求每2天一次核酸檢測。”市衛健局疾病預防控制與應急科科長周云嬌說。在疫情防控保障上,除了常規的健康申報、核酸檢測、場館消殺外,還特別增加了做好食宿安全方面預案,讓所有參展人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這次展覽活動中,臨海做了特別多的工作,把展館也改造一新、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為我們本屆國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屆國展策展人張國田告訴記者,作為全國規模最大持續最長的國展,所有的攝影人都非常關注,這次活動舉辦得很成功。
多元包容 觀眾被攝影作品深深震撼
武漢戰疫的決勝時刻、讓14億人為之光榮的神舟飛天、被稱為“帕米爾雄鷹”的帕米爾一家護邊人……祖國的繁榮發展,為攝影人的成長提供了滋養的沃土,他們用鏡頭記錄歷史變遷的照片,讓參觀者不時交流感受,有的興奮地指著圖片訴說著,有的靜靜凝望、陷入沉思和回憶之中。
“內心真的太震撼了,這些作品帶著我們重溫了那么多感動的歷史時刻,看到了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明天。”7月7日,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參觀國展是他們一家人暑期度假的第一站,讓孩子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國的發展變化。
國展期間,各界觀眾紛至沓來,在展館里細細品味,追憶影像記憶帶來的幸福時光。
“這件作品紀實性很強,非常震撼,可能就在車里面用廣角拍的,畫面里的主人公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因為我是廈門過來的,鐘南山就是在廈門出生成長的,所以我剛剛看到這個作品就熱淚盈眶了。”廈門市文聯副主席楊景初說道。
一次攝影展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觀眾流連忘返?因為這些照片記錄著中國的發展,見證著我們人生中最美好、最艱難、最值得驕傲的歲月!
本屆國展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港澳臺地區21565位攝影人投送的有效來稿作品109747件,共計290710幅,實際投稿人數和作品數量均創歷屆之最。展覽設置紀錄類、藝術類、創意和商業類、多媒體類4個展覽類別。一組組主題突出,反映時代、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不僅是用影像記錄著時代的發展,更有對歷史的回溯、現實的考量,還有對未來的關切。
印象深刻 四方賓客被府城風光深深吸引
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的臨海,有著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為攝影藝術家和廣大攝影愛好者開展創作、謳歌時代提供了豐富素材。
“臨海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在我們辦展的過程中,在空間設計上,特別是在我們平面設計上,都融入了臨海的一些文化元素。”張國田告訴記者,本屆國展開設了兩個放映室,利用動態影像和靜態影像結合的方式,在展廳原有的建筑上投射、渲染臨海的自然景觀。
在此次國展主辦方采風期間,組委會人員和媒體記者們來到了紫陽街,我市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山有海,整個城市很有氣質,還有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剛走進張秀娟剪紙博物館,看到一幅剪紙作品《沁園春雪》,這就屬于在當下的一種創新,而且能夠用絲綢來剪更是創新,很有時代意義。”央視記者裴斐表示,臨海既有非遺項目的傳承,又有中國近代史上文學大家的場館設立,這里的文化事業開展得很豐富。
“臨海的名字里帶著‘海’,而且還有一條浩蕩的靈江,確實覺得這個地方人杰地靈,來了以后為這里的發展所震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臨海得以生動地展現。”全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主任謝力對記者說。
深受啟發 古城大地攝影文化生機盎然
在本次國展上,許多臨海本土攝影家及攝影愛好者,也來到展廳,認真欣賞展廳里的每一幅作品。在一組名為《搖號人生》的作品前,記者見到了本土攝影家潘侃俊,他說:“因為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臨海人,在家門口舉辦這樣高規格的攝影展,我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自豪。同時我也學習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多啟發。”
影展上,有一組攝影作品,眾多群眾圍繞在瓜頭鯨身旁,為它澆水降溫,消防、公安、漁政和當地村民聯合展開了10小時的愛心營救。人與動物的和諧共存,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每一個參觀者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鯨”險營救的感人瞬間。
“國展的開幕時間是7月6日,我拍攝的時間也是7月6日,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在這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中,淳樸的臨海人用行動踐行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命共同體理念,也充分展現了他們在營救鯨魚過程中那種可親、可愛、可信的中國人形象。”國展入展作者、本土攝影家王小清對記者說。
這場在臨海舉辦的國展上,有不少臨海籍攝影師作品以及關于臨海的佳作入展。這不僅僅是攝影界的盛事,也是臨海人值得驕傲的喜事。
“臨海很早就成立了攝影家協會,培育了一大批本土的知名攝影家。”臨海市攝影家協會會長龔永石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我市攝影家協會有成員160多名,其中,26人為全國攝影家協會成員,形成了以19個鎮(街道)為平臺的鄉鎮攝影協會。同時還設有體育攝影協會、航拍協會、愛鳥拍攝協會等不同種類的分會,臨海的攝影組織無處不在。
本屆國展,不僅僅是一場攝影人的盛會,更展現了千年府城臨海愈發盎然的文化活力。自2014年至今,我市已先后舉辦4屆以“千年古城·更憶臨海”為主題的全國攝影大賽,為承辦國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