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6日,9名工人人手一份判決書來到市人民法院執行立案窗口,情緒激動,在一片聲討中不難聽出工人們共同的訴求:“公司不發工資,我要申請強制執行!”
原來,某服裝公司拖欠工人工資共計11.69萬元,因未按期履行,工人們只得拿起法律武器維權。接手這9起案件后,執行法官開辟快速執行“綠色通道”,6月8日即前往涉案公司實地調查,發現該公司仍在生產經營,且廠房內有不少機器設備。
“我公司里這么多衣料堆著,訂單交不出去,資金流轉不過來,可以先寬限一段時間讓我出貨交單嗎?”公司負責人告訴執行法官。
服裝公司內的機器設備承擔著重要的生產任務,若直接查封扣押,拍賣設備,必然導致現有訂單無法如期完成,甚至面臨后期停產停工的局面,更不利于工人權益的保障。在疫情特殊時期,流動資金對于企業來說又至關重要,如此一來,平衡好生產企業經營危機和申請人合法權益便成為“解題”的關鍵。
執行法官堅持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充分考慮小微企業的難處,找準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對被執行企業,執行法官激勵其主動履行,對其進行誠信教育,闡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督促其當場先履行3.56萬元,讓工人拿到部分工資。同時,執行法官對機器設備采取“活封”措施,由企業簽署保證書,保證在正常生產經營情況下設備不得轉移、隱匿、買賣,并承諾月底前付清余款。對申請人群體,執行法官安撫情緒,分析企業現狀、說明解決方案,爭取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6月16日,被執行企業的這批服裝順利出貨交單。錢款到位后,公司負責人提前聯系承辦法官,主動履行完畢。案件實現了盤活被執行企業資產和快速解決工人工資問題的雙贏局面。
“多虧了你們,讓我們公司多了一條‘生路’。”公司負責人感激地說。
這起案件是市人民法院開展“助企紓困保民生”專項執行行動中的一個生動實踐。自5月12日以來,市人民法院靈活采取“活封”“活扣”等方式幫助109家企業渡過難關,執行到位薪資金額401.6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