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軍裝,他們奔赴祖國的各個方向,是保家衛國的子弟兵;脫下軍裝,他們匯聚在一方山林,成為了綠水青山的開拓者。5.8萬畝的營林面積,是他們“后青春時代”的主戰場;365天的日夜堅守,他們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臨海篇章。他們,就是市林場退伍軍人團隊。
“咱當過兵的人,
能吃苦,坐得住”
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在灶臺前生火做飯。吃過簡單的飯,在腰上挎一把柴刀,肩上扛一把鋤頭,向著眼前郁郁蔥蔥的山林走去。九支山分場副場長楊淑寶巡山護林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眼下,正是撫育幼苗的好時節。雖然酷暑已過,但是長時間的戶外勞作依然讓人有些吃不消。然而,楊淑寶對此早已習慣。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滾落,他隨手抹了一把臉,手里越干越有勁。
“山里的活,一般人還真不一定能做得了。”楊淑寶說,自己剛到林場時,也很不適應這里的生活。不僅因為巡山護林是個體力活,而且護林房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當時,他駐守的是九支山分場的望頭林區,沒有信號,沒有電,菜要靠自己種。很少有年輕人會鼓起勇氣上山。
“咱當過兵的人,能吃苦,坐得住。”說起在寂寞的大山里度過歲歲年年的秘訣,楊淑寶嘿嘿一笑。在2016年來到林場之前,他曾在武警臺州支隊服役12年。部隊嚴格的生活規律,讓楊淑寶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和耐得住寂寞的性子。在部隊是守護國家安定,在深山是守護綠水青山。對于他而言,無論在哪里,肩上的責任都沒變。
為了守好這片林子,楊淑寶將林場當成了自己的家,學會了“精打細算”。九支山分場不大,但是修修補補的地方卻不少。起初,楊淑寶總是想盡辦法“騙”朋友們過來幫忙;后來,他自己樣樣學著做,漸漸地也成了小半個“維修匠”。
“唯一的遺憾就是家里照顧不到。但是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和家人都不后悔。”楊淑寶說,防火期時10天半個月不下山是常事,但是家人都很理解。雖然失去了許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但是他卻收獲了滿滿的自豪。能為祖國的綠色事業奉獻一份力量,是很光榮的事。
“部隊培養了我們,
我們要將技術帶回家鄉”
“您現在已進入森林防火區域,請不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近年來,在蘭遼分場的大門口,每一位訪客都會聽到這樣一段電子提示音。不遠處的警察人形立牌就是聲音的來源。防火,是守山育林的命脈。從最初的人工巡護,到如今的“智慧林場消防網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市林場林政資源科科長王羽。
今年39歲的王羽是2015年走進臨海林場的。那時的他,剛剛從武警江西省總隊結束了12年的軍旅生涯,被安排到了大雷山分場從事護林員工作。
“初到分場,我是很震驚的。怎么還會有這么落后的地方?”王羽說,彼時的大雷山分場無水、無網,夏天防火壓力重,冬天一下雪就與外界失聯。為了方便林區工作,王羽想到了自己在部隊學到的通信技術,希望借此為山上與山下打通通訊渠道。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林場領導們的支持。憑著自身的通信技術,在運營商們的幫助下,不到1個月的時間,王羽就拉起了大雷山上的第一根電話線。隨后,他又積極參與林場首個林區視頻監控、高音喊話系統、家庭云臺等各類項目建設,讓“數字化”走進了大山。尤其是在防火工作上,王羽憑風借力設立了自動防火報警系統,消滅了護林員們防火的盲區。
“部隊培養了我們,我們要將技術帶回家鄉。”王羽說。目前林場的專職消防隊伍順利完成組建,手提風力滅火器、滅火防護服等先進的消防裝備也已協調配備到位。接下來,他準備全身心投入“智慧林場消防網絡”建設,用無人機、高空瞭望、雷達系統等先進技術讓林區的消防工作更有保障。
“我們是守護
綠水青山的‘兵’”
市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屈衛明是林場里年紀最大的老兵。1986年,他從上海警備區退伍后,來到了市林場,一待就是整整36年。這些年里,他就像一位“家長”,一點點地帶領著林場這支隊伍走出困境、走向未來。
2003年,屈衛明臨危受命,接任市林場總場場長。經營每況愈下、人員隊伍不穩、森林蓄積量和木材質量大幅下降……一道道難題擺在了他的面前。當時,大家想到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擴大木材商業性采伐規模。但是到了屈衛明這里,他卻硬氣地一口回絕。抱著“寧愿人下崗,不愿樹下崗”的決心,屈衛明通過調整員工工資結構、發展林副產品、增加造林面積等方式,硬生生扶起了搖搖欲墜的林場并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他的帶領下,市林場不但實現了以“零負債”完成國有林場主體改革,更是從“無名之輩”沖進了“全國十佳林場”的行列。
如今,屈衛明的辦公地點從深山轉向了在市區的總場,但他的一顆“護林心”從未改變。一個月里,他總有一半多的時間深入林區一線,檢查工作、參與勞動、關心職工、解決難題。他心中那張關于林場發展的規劃圖也越來越清晰。
“我們總是要退休的,林場的擔子還是需要年輕人來扛。”這是屈衛明時常說起的一句話。這些年來,護林的隊伍不斷擴大,其中五分之一是退伍軍人。他們大多曾經是部隊里的“精兵強將”,有著堅毅的品格,專業上又各有所長。作為一名老兵,屈衛明以身作則,用敬業、奉獻的身影,為大家樹立了榜樣。同時,他也時常以“我們是守護綠水青山的‘兵’”鼓勵林場的退伍軍人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如今,這些退伍軍人們都陸續成為各個分場的骨干力量。
在市林場里,關于退伍軍人們“退伍不褪色”的綠色故事是說不完的。除了楊淑寶、王羽、屈衛明,他們還是胡堯省、程從青、林永福、金璽……他們曾服役于山南海北,卻相聚于眼前的翠綠。軍裝換成迷彩服,那份執著的“守護”與忘我的“擔當”一如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