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外國語學校策劃的一系列方言活動,喚醒了不少人心中的方言文化記憶。對于方言,社會各方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與外界交流越來越廣泛的今天,說普通話是大勢所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普通話的普及,我們身邊會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會說地道方言的人更是屈指可數,尤其是孩子。
不可否認,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這與城鎮化進程加快、學校推廣普通話等因素有很大關系,但這不能成為方言式微的理由。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然而代表著“一方人”最顯著特征的“方言”卻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被我們漸漸丟失,這是值得深思的話題。
“有方言的地方才叫家鄉”。方言是地域文化之根,解讀民俗文化之鑰,作為區域文化的載體,它不僅是語言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同時承載著一方人長期獨特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它雖然很草根,但是對于那些在異地打拼的人而言,家鄉方言具有濃濃的思鄉寄托和強烈的身份認同。筆者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可以各有所長。這對我們學習普通話、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地方話并不相悖。
守住鄉音,才能守住我們的鄉根。誠然,方言文化教育須在維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適度推進,穩步實施。作為政府部門應該推動普通話和地方語言并行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的發展關系。借方言推動地方文化傳承,對外展現地方特色,增強地方魅力;用普通話強化對外交流,激活對外發展生機,實現地方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同時不斷維持方言的蓬勃生機。
當然,方言保護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層面,要保護方言就要把它用起來。方言首先離不開青少年的學習使用。應允許中小學、幼兒園在課外說方言,讓方言成為青少年日常用語之一。還可以開設方言課程,讓學生們了解方言的發展史及語法結構等相關知識。通過開展“方言進校園”“方言文化進課堂”等方式,挖掘和展示優秀的方言文化,讓方言文化的魅力感染青少年,以此帶動他們在家庭、課外等領域愿意使用并傳承方言,形成良性循環。在社會層面,可以開設專門的方言頻道或者節目,通過地方文化傳承激活方言,從方言中品味“鄉愁文化”的同時,拓寬方言傳承的空間,加大對方言文創產品開發的力度,滿足群眾對方言文化的情感需求,這樣才能讓方言真正“活”在當下、“火”在當下!
傳承方言文化,喚醒方言記憶。那就讓我們在語言交流中留住方言,留住地方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