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首屆“朱自清文學獎”論壇在我市舉行,也正式拉開了“朱自清文學周”系列活動的序幕。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雜志副主編、首屆“朱自清文學獎”評委顧建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他表示,臨海是一個“一見傾心、不來常念、久處不厭”的城市,“朱自清文學獎”在此詩意啟卷恰如其分。他相信,“朱自清文學獎”能夠成為中國文學界一個重要的文學獎項,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四月的臨海,花事一茬接著一茬,淡妝濃抹皆相宜的紫藤花尤為令人沉醉。一串串,一簇簇,清麗爛漫中夾帶著些許詩情些許畫意。顧建平說,值此紫藤花開之季,頒發“朱自清文學獎”,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緣分。“朱自清先生在臨海寫下那么多名篇,他的人生、他的世界觀在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臨海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站,那么由臨海來實現‘朱自清文學獎’是恰如其分的。”
作為“朱自清文學獎”的最初參與設計者,顧建平來臨海已有七八次之多。他說:“臨海是一個讓我來了又想來,一來再來的地方。”無論是深厚的人文底蘊還是秀麗的自然風光,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這樣的一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跟朱自清筆下的那種江南還是很契合的,‘朱自清文學獎’的設立,會進一步讓這座古城煥發活力,把它的獨特氣質保持下去,甚至發揚光大。”
2022年,“朱自清文學獎”正式啟動,收到了全球各地參評作品近4000件。“征稿啟示發出以后,得到中國文學界的廣泛影響,應征的作品數量、質量都非常高。”好作品帶來了高品質的藝術享受,也給評選環節帶來了一定難度。顧建平透露,評委們在評審時艱難取舍,直呼獎項“不夠用”。“我們評委在評選中,比較再三,猶豫再三。我們還因為評獎的規則,去掉了一批當年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優秀作品,評出來的三部作品也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無論是弋舟的《庚子故事集》、楊獻平的《中年紀》,還是舒潔的《母親》,雖然體裁不同,題材不一,但都是直抵人心、觸人心弦的作品。“我做了32年的文學編輯,經常被人問你選文章以什么標準?我們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好作品的標準。”何為好作品?顧建平說,除了優美的文筆,它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感,敢于直面人生和人性,同時它的情感具有可傳導性,不僅感動自己,也感動讀者和后人。“時代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寫給當代讀者的,要有當代情懷和精神,這次獲獎的三部作品都體現了這樣一個特點。”
這次評選,還有1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文學愛好者獲“朱自清紫藤新苗獎”。顧建平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欣慰,“我相信將來可能在臨海的這幫年輕學生當中,誕生一批文學的大家和名家,把朱自清先生在臨海最初留下的文學種子,一代代傳承下去,讓臨海的文氣更足、文脈更深。”
文潤人心,一切美好在春光瀲滟中,恣意生長,如花綻放。談及未來,顧建平的眼里充滿了光,“我相信‘朱自清文學獎’能夠成為中國文學界一個重要的文學獎項,甚至它的評選標準也將成為中國文學界的重要衡量標尺,評選出來的作品也將成為這個時代重要的甚至經典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