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社區成立于2001年9月,目前有常住人口6800多人、支部黨員60人、在職黨員560多人,是我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區之一。近年來,大洋社區通過抓黨建促發展,走出了一條社區服務治理新路徑,將社區打造成為群眾的幸福家園。
社區能人齊出手
打造社區“鄰聚力”
“寫字時,筆桿要靠在虎口上!非常好!”近日,下午四點半,在大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樓教室內,社區“四點半課堂”準時開課。當天,社區邀請了公益老師給孩子們上書法課。
在座的大都是社區雙職工家庭的孩子,每天下午放學后,他們都會在這里學習,等待父母下班。每日不同的課程,不僅解決了父母接送孩子難的問題,也滿足了轄區兒童就近學習、就近培養的需要。
“我們幼兒園就在小區里面,課堂就在服務中心樓上,走過去只要幾分鐘。對我們家長來說,這樣非常方便。”大洋社區居民朱秀琴說。
除了“四點半課堂”,大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還擁有政治生活館、文化工作室、健康室、圖書館、老年大學、孝慈學堂等20多個公益文化活動空間,滿足了居民們對環境、健康、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成為社區居民的第二個“家”。
“黨群服務中心在一開始叫便民服務中心,最初是對外承包經營的。但后來我們發現,我們社區有很多能人,大家可以一起把這個‘家’建設好!贝笱笊鐓^黨總支書記周秀利說。
“一元多方”新機制
居民自治破難題
從群眾反響強烈的老舊小區到全市社區治理的典范,大洋社區逐步摸索出了“一元多方”的共建共享機制,不斷激發居民自治功能。每月5日,大洋社區黨組織牽頭業委會、物業等召開多方聯席會議,共同商討解決社區難事、煩事、揪心事。
“這里的綠化要調整一下!
“這里的樓道雜物太多了!
……
今年77歲的退休教師金送喜是社區“居民顧問團”的一員。只要有空,他就會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在小區里“找找茬”,身體力行地推進家園環境建設。
近年來,大洋社區不斷挖掘、培養像金送喜這樣的骨干力量,積極吸納居民代表、“兩代表一委員”、退休黨員等組成“居民顧問團”,創新“鄰里齊心、樓宇共治”的管理模式,營造社區治理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在他們的助力下,老舊小區缺綠化、公共活動區域少、停車難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大洋社區居民朱鳴是大洋社區第一批居民,社區的點滴變化他都看在眼里,“以前,小區里停車難。碰到下班高峰期,停車都找不到位置,F在,停車方便多了。”
數字賦能新模式
層層蛻變向未來
近年來,伴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興起,大洋社區還布局高清探頭、智能門禁、車輛道閘等前端感知設備,數字賦能讓社區治理更省心省力。
此外,為提升服務效能,社區引入居家養老終端設備,實時監測老人健康數據,一旦發生異常便可快速通知網格員上門查看!盁o處不智慧”未來場景變得觸手可及。
從“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大洋社區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貫徹于社區建設之中,形成了有力度、有溫度的基層治理“大洋模式”。
“未來,我們會繼續以一老一小為突破口,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我相信,大洋社區雖然是一個老小區,但依然是一個非常溫暖和幸福的地方。”周秀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