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小城臨海再次沸騰!
當晚,臨海市回浦中學男籃以88∶86戰(zhàn)勝南京市第九中學男籃,奪得第二十屆中國中學生籃球錦標賽(高中男子組)冠軍,這也是回浦高中在該項賽事上獲得的首個全國冠軍。
這個冠軍,得來不易。面對南京九中、湖南地質中學、清華附中等王牌強隊,回浦突出重圍,拿下了兩年內的第七次全國冠軍。這支超強的縣級中學籃球隊,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一場“榮譽之戰(zhàn)”
靈湖之畔,決賽現場,總容量5300人的臨海體育館內座無虛席,雷鳴般的加油聲與吶喊聲直沖云霄,一浪高過一浪。
一開場,雙方球隊就展現出強硬的球風,分差始終無法拉開,這也讓比賽格外精彩與激烈。膠著的賽況,不禁讓人回想起去年5月,回浦高中男籃在主教練羅倫的帶領下,戰(zhàn)勝清華附中男籃,奪得2023年耐高冠軍時的情景。
但隨著淡厚然等一批主力升學離隊,回浦高中男籃止步于2024年耐高四強,擔憂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起:回浦籃球還能行嗎?
對于這個問題,回浦中學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康樂如是說:“球員流轉確實會引起波動,但回浦幾年前就建立了后備人才梯隊,從小學開始物色好苗子,并培養(yǎng)選拔輸送到初中和高中,回浦籃球能行!”如今,這支人才梯隊開始發(fā)力。今年8月,回浦初中男籃繼去年中國籃球聯賽奪冠后,成功衛(wèi)冕冠軍。
籃球從來就是一個集體項目,無論隊員、教練還是學校。從建隊起,回浦男籃就秉持著團隊籃球的理念,規(guī)避個人英雄主義,不斷放大團隊作戰(zhàn)優(yōu)勢。
賽場上,這樣的團隊精神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當天的決賽,即使到了最后的幾十秒,雙方仍然輸贏未定,最終回浦男籃正是靠著團隊默契配合,贏得了勝利。
其實進八強之前,回浦輸掉過一場小組賽,當時網絡上就開始有了正反兩種聲音。而這場“榮譽之戰(zhàn)”的勝利,有力回擊了質疑,同時也再一次宣告:回浦男籃,百折不回!
一個“冠軍之夢”
賽場旁,回浦中學體育運動管理中心主任蔣賢俊作為領隊,不僅見證了這些榮耀的誕生,更親歷了這背后的不屈與汗水。1982年,蔣賢俊從原杭州大學體育系畢業(yè),毅然選擇回母校執(zhí)教。
小城臨海,素以歷史文教深厚享譽江南,而回浦中學的體育傳統(tǒng),可追溯至民國時期。早在20世紀30年代,校籃球隊就獲得過省冠軍,但當蔣賢俊接手時,面對的卻是一支無專門教練、無固定球員、無專業(yè)場地的“三無”籃球隊。見此情形,他暗下決心,從零開始重建隊伍,一步一個腳印,1989年第一次獲得臺州冠軍,1991年斬獲第一個浙江冠軍,2003年拿下第一個全國冠軍。
回顧回浦籃球這40年,是三代教練的傳承和堅守:60后蔣賢俊、羅倫(2005年引進),70后李康樂,再到90后的孫新亮、孫庚,年輕一代跟隨恩師,畢業(yè)于回浦,又回歸回浦。
如今,這個團隊優(yōu)勢還拓展了外延,不僅包含回浦男籃這個“小團隊”,也包括了小城臨海這個“大團隊”。“市里每年給我們提供了200多萬元的體育專項經費,給了我們足夠的底氣,可以一門心思投入籃球事業(yè)中去。”校方表示。
一座“英雄之城”
時至今日,“勇于追夢、百折不回”不僅是回浦精神,也成為融入臨海這座城市血脈里的意志品質。
為什么一場中學生籃球賽的勝利,可以燃動整座小城?因為臨海這座山海之城,天生帶有沉穩(wěn)堅韌的品格和敢于冒險拼搏的氣質。回浦籃球的成功逐夢,也根植于這座“英雄之城”。
小城臨海,是抗倭英雄戚繼光“九戰(zhàn)九捷”的成名之地,而到了當代,體育賽事便成了小城將山文化與海精神融于一體的最佳詮釋。
以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安基山滑翔傘國際邀請賽、臨海尤溪極限鐵人三項賽這三大國際品牌賽事為引領,臨海全力打造“中國戶外運動之城”,年均舉辦體育賽事達110場以上。
11月7日晚,臨海人民又用熱烈與激情,將一場中學生籃球決賽感染成一場“小城也有大夢想”的逐夢之戰(zhàn)。比賽結束后,不少觀眾當場灑淚,久久不愿離開。
這就是城市品格與體育精神之間的“雙向奔赴”,也是練就回浦男籃兩年七次全國冠軍的十足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