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聞名全國的“輪胎村”,到年輕人蜂擁露營的“網紅村”,汛橋鎮光明村最近火了。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行業,絲滑轉換的背后,是“兩山”理論照進現實的生動實踐,是共同富裕在鄉村的創新探索,更是基層黨建堅定引領找對發展之路的實干碩果。
敢于“善變”,喚醒“沉睡資源”,振興在望。兩個比人還高的輪胎豎立在光明村村口,這是來往行人對這個村莊的最初印象。過去30多年里,一個輪胎帶活了一條產業鏈,養活了兩代人,它是光明村的驕傲。而另一面,產業低小散、環境臟亂差,也成了外界對光明村的“刻板印象”。在強調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光明村無法避免地面臨著產業陣痛和何去何從的茫然。重壓之下,“80后”村“兩委”班子走馬上任,決心整改環境、爭取項目,用“村強民富”回復外界的不解與質疑。
變則通,通則久。走在光明村,被淘汰的舊輪胎搖身變為文旅新亮點,成為迎客的一張招牌,同時也回應了村莊不忘來時路的理念。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因地制宜謀發展的重要性,它向我們深層次地展現了新時代的中國鄉村從1.0版本向2.0版本邁進的“關鍵在人”與“順勢而為”。這個“為”的具象體現就是基層黨員干部“往遠看”“向前走”的“為民所想”;這個“為”,也是永遠牢記“我是誰”“為了誰”,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所作為”。
勤于創造,厚植“營商沃土”,騰飛可待。一條林下觀光步道,如今成了村里村外的綠色紐帶。這幾年,像這樣的新增“配置”在光明村還真不少。比如寬闊的主干道、現代化的游客中心、正在施工的文化展廳。“大手筆”背后,深藏著的是汛橋鎮引鳳先筑巢的營商前置思維。
要讓創業者扎根安心、讓好項目落地放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明溪谷營地是光明村轉型的“啟動鍵”,也是后續發展的“承重梁”,對接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光明村最后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贏得青睞,鎮方高效率、低姿態、有魄力的“把舵定向”功不可沒。半個月修好一條路、3天理出10多畝的場地的“汛橋速度”拉回了準備離開的投資方。用實打實的跑項目、出舉措來保障創業方的資產安全,更是成為雙方長期穩定合作的“定心丸”。
這也給鄉村振興項目打了一個示范性的模板:厚植“營商沃土”,不是單場“百米賽”,而是一個接一個的馬拉松,比拼的不是瞬間的精彩,而是長久的穩健。解放思想、勤于創造條件,則是搶占先機的沖刺點。
樂于擔當,賦新“四千精神”,共富有戲。村內綠道的盡頭,就是承載著全村希望的光明溪谷營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成為一幕幕生動的景象。汽車行駛在新修的林間公路,游客如流水般涌進山岙。光明溪谷營地里,帳篷露營、圍爐煮茶、溯溪滑板等戶外活動擦亮了鄉村旅游金名片;村民以此為原點,發散出各種增收新路子。
鄉村共富,關鍵在人,也在于格局。“90后”創業青年潘曉龍作為新一代的“浙商人”,在實現先富的同時,也不忘“格局打開”,承擔起“帶后富、促共富”的社會責任。新時代的“千山萬水”不僅僅局限于道路的里程,更多地在于傳承與跨越。如果說老一輩“浙商人”的創業初衷在于尋找一條生活的出路,那么以潘曉龍為縮影的新生代浙商,則是在繼承前輩精神的基礎上,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深遠的抱負,聚焦區域共同富裕的整體性,用樂于擔當的實際行動再次證明在新的浪潮中,浙商精神依然熠熠生輝。而凝練升華后的“共享與共贏”,引領著更多人攜手并進,再續輝煌。
光明村雖小,光明的故事講不完。在這里沉浸式地走過一趟,聽村里人講講過去、現在和未來,心頭抑制不住地燃起一股滾燙的感動。對鄉村振興的展望、對全域共富的信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