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稱凍結肩或五十肩,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群體。它主要是由于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發生炎癥和粘連,導致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肩周炎的典型癥狀包括肩痛,夜間尤為明顯,以及肩關節在各個方向上主動和被動活動度的降低。影像學檢查通常顯示骨量減少,但無其他明顯異常。
一、肩周炎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肩周炎多發于50歲以上的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肩部軟組織逐漸退化,更易受到損傷和炎癥的影響。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變化,患病風險增加。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頻繁使用肩部的工人、運動員等職業人群,容易因肩部勞損而患上肩周炎。例如,木工、扛舉重物的工人等。
姿勢不良者: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辦公室職員、程序員等,容易導致肩部肌肉緊張和勞損,從而引發肩周炎。
患有慢性疾病者: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等,由于代謝問題,更易患上肩周炎。
有肩部外傷史的人:如上肢骨折后長期固定不動者。
二、肩周炎的癥狀和典型體征
肩痛:初期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隨后疼痛逐漸加劇,可能向頸項及上肢擴散。夜間疼痛尤為明顯,嚴重時可影響睡眠。
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的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旋、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患肩甚至可能出現梳頭、穿衣等日常動作困難。
怕冷:患肩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寒冷天氣或吹風后疼痛加重。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常見于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肌肉痙攣與萎縮:早期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可能出現痙攣;晚期可能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形成肩峰突起、上舉不便等癥狀。
三、肩周炎的自然病程變化
肩周炎的發展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疼痛期、僵硬期和緩解期。
疼痛期(持續2至9個月):患者主要表現為逐漸加重的肩周圍疼痛,并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夜間疼痛明顯,影響睡眠。
僵硬期(持續4至12個月):此期患者的肩關節疼痛可能有所緩解,但關節僵硬顯著,活動范圍更加受限。
緩解期(持續5至26個月):肩關節的活動度逐漸恢復,疼痛和僵硬感減輕。大多數患者在1至2年內自愈,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此外,有30%的病人會致殘,即肩關節喪失正常活動能力。
四、治療肩周炎的方法
藥物治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緩解疼痛和炎癥。但需要注意的是,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胃腸道副作用。對于嚴重的疼痛或炎癥反應,醫生可能會考慮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這種治療方法能夠迅速減輕炎癥和疼痛,但不宜頻繁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注射后需注意觀察是否有感染跡象,并遵循醫囑進行后續護理。
物理治療:包括熱敷、冷敷、超聲波治療等,有助于緩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環。
手法治療:由專業康復師進行按摩和手法松解,以緩解肌肉緊張和改善關節活動度。
功能鍛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如鐘擺運動、爬墻訓練等,逐步恢復肩關節的活動范圍。
手術治療:對于保守治療無效且癥狀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關節鏡手術或開放手術松解粘連組織。關節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術后需要配合康復訓練,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五、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肩周炎?
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自測來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肩周炎。以下是幾個簡單的測試方法:
肩關節活動度測試: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試著將手臂抬至頭部上方。如果這個動作非常困難或者疼痛明顯,可能是肩周炎的跡象。
肩關節力量測試:將手臂伸直放在身體旁邊,試著將手臂向外側拉開。如果感到力量不足或疼痛明顯,也可能是肩周炎的癥狀。
其他肩部活動測試:如轉動手臂、抬高手臂等,以判斷肩關節活動的靈活性和疼痛程度。
六、肩周炎的康復鍛煉方法
適當的康復鍛煉對于緩解肩周炎癥狀和恢復肩關節功能非常重要。以下是幾種推薦的鍛煉方法:
鐘擺運動:患者彎腰,患肢自然下垂,作前后左右擺動,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繞劃圈,幅度由小到大。每次約10分鐘,每天數次。
爬墻運動:面對墻壁站立,雙手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后緩慢回到原處。反復進行,逐步增加高度。
外展運動:患者站立,雙手握拳,手心向外,患肢慢慢向外抬起,盡可能達到最大角度,然后緩慢放下。重復多次。
背后拉手:患肢從背后向上摸脊背,健手抓住患肢手腕部,緩緩向上拉伸,反復進行。
總之,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可導致肩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我們通過簡單的自測方法,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肩周炎。需要注意的是,肩周炎和肩袖損傷癥狀相似,但在影像學上有明顯區別。建議通過核磁共振檢查做進一步的確認。對于已經確診的患者,可以通過熱敷、冷敷、休息調整和適當的肩部運動來進行自我康復。必要時要及時入院診治,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恢復肩部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