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我市大洋社區獲評2024年度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美志愿服務村(社區)。浙江僅6家單位入選,大洋社區系臺州唯一。
這份全國性榮譽的背后,是大洋社區千名志愿者日夜穿梭在183個單元樓宇之間,叩響2153戶居民家門;是年均350場次的志愿活動,溫暖著6838位街坊鄰里的心田;是“黨建+專業社工+志愿服務”協同治理模式的生動演繹,讓這個有著24年歷史的老舊社區,至今仍然煥發著蓬勃生機。
從“一盞手電”到“燎原星火”
大洋社區的這抹“志愿紅”,要從2002年說起。為守護鄰里夜行安全,幾位黨員自發組成一支“手電筒”巡邏隊,這便是志愿服務隊的雛形。隨著“我為大家守一夜,大家為我巡一年”的互助觀念在社區傳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戴起紅袖章,甚至拖家帶口地加入夜巡隊伍。
這一幕,讓大洋社區黨組織有了啟發,何不挖掘更多志愿力量、為居民提供更多志愿服務?社區便通過自薦推薦、舉辦活動現場發掘、敲門入戶走訪懇談,在居民、商戶、社會組織中挖掘吸納了不少擁有專業技能的“能人巧匠”,他們有在職黨員、快遞小哥,也有高校學子、退休教師。
于是,“銀絲金剪理發隊”誕生了——幾位熱心阿姨自帶工具,每月定期為高齡、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理發;“老王修理隊”成立了——社區“維修達人”王師傅帶著幾個徒弟,修理范圍小到收音機、大到門窗水電,且隨叫隨到、分文不取……像這樣的志愿“小分隊”,大洋社區一連孵化了32支。
當年那盞手電如同一個火苗,點燃了社區志愿服務的火種。如今,隊伍已壯大為10支黨員志愿隊、358個“黨員先鋒崗”,志愿活動參與率達70%以上,20余年來,累計為居民解決“急難愁盼”事情1753件。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大洋社區的志愿服務也曾面臨供需錯位的尷尬,大而全的志愿服務對不上居民千差萬別的需求,無異于大水漫灌。”大洋社區黨總支書記周秀利坦言,破局之道在于小而美,就是精準。
為了精準采集需求,第一步就是深入傾聽。社區黨組織首先發起“敲門行動”,挨家挨戶走訪傾聽個性化需求,又召開“網格懇談會”,記錄共性訴求,還在線上發布調查問卷,打通意見收集的“最后一公里”。
一聲聲詢問、一句句回應,匯聚成“居民需求數據庫”:22.5%獨居老人需要助醫、居家安全改造等服務;學齡前兒童缺乏活動空間,雙職工家庭“四點半難題”顯著;特殊群體在生活照料、就業幫扶等方面需求迫切……
如何精準回應?社區志愿隊伍探索實行“專業團隊+志愿項目”模式,全程嵌入專業社工,督導項目設計、資源調度和成效評估。
針對“一老”,“助殘扶弱·鄰里守望”項目應運而生。志愿者化身220余位老人的“臨時兒女”,定期提供上門探望、指導用藥等服務。
著眼“一小”,“萌寶后援會”精準開展“向陽萌寶團”項目。開設“四點半課堂”,包含幼小銜接、美術、趣味研學等課程,為學齡兒童提供安全有益的“第二課堂”,同時為學齡前兒童打造了“樂活天地”游樂空間和“小小店長”職業體驗角。截至目前,已累計服務兒童1.2萬人次。
從“單線作戰”到“生態協同”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社區,志愿者也開始活躍了:有人早早到老年活動中心開門,有人幫著搭設志愿服務攤位。
這是社區里平常的一幕,折射出一個“生態協同”的支撐體系。大洋社區首先盤活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資源,作為志愿者“大本營”,創新推出“志愿者輪值”制度,引導志愿者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形成“門常開、人常在、活動常辦”的氛圍。
同時,搭建“居民議事廳”等協商平臺,梳理出高頻訴求、共性需求,轉化為具體的志愿服務項目,形成“訴求收集——分析研判——項目設計——志愿實施——效果評估”的完整閉環,將志愿服務從“我來幫你”的單向服務,變為“一起商量著辦”的共建共治。
值得一提的是,社區還成立了臺州市首個社區公益基金——“洋溢”公益基金,不僅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志愿服務的經費難題,還實現了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基金運作通過“慈善資源注入、社工專業策劃項目、志愿服務隊承接執行、社區志愿者廣泛參與”的模式,成功激活志愿服務“自我造血”功能。
為了形成“奉獻有回報,愛心能流轉”的正向循環,社區將創新構建“服務換積分,積分換萬物”機制。到時,志愿者的服務時長可轉化為個人“公益積分”,積分又能在社區共建商戶中兌換生活用品、文化服務和技能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