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為吸引更多在讀大學生、未就業畢業生以及青年創客群體走進臨海、了解臨海,我市策劃舉辦以“青雁歸航筑夢府城”為主題的青年人才“歸鄉日”系列活動,推出高校師生求職探索行活動、人才夜市等平臺載體,為人才歸鄉打通路徑、為青年入鄉拓寬道路。
暑假這兩個月,小城“含青量”十足。鄉野大地成了創業青年的暑期實踐基地,招聘夜市被求職青年“攻占”,街頭巷尾涌現了不少在地探索的年輕人,還有主理人直接“空降”入鄉。記者也跟隨青年的腳步探訪多地,了解“青年友好型”城市是如何煉成的。
在人才夜市體驗“求職友好”
日前,首場“青雁歸航筑夢府城”人才夜市在靈湖景區主廣場拉開帷幕,偉星實業、永強集團等17家企業“擺攤送崗”,提供工程師、設計師等107個優質崗位。
其間大多是年輕面孔,他們邊逛邊聊邊投簡歷,求職氛圍輕松融洽。偶遇畢業生王煜梁時,他難掩喜悅:“有幾個崗位還蠻適合的,薪資和福利都不錯,有公司通知下周就去面試。”
看似“絲滑”的求職經歷,臨海市人社局實則費了不少心思。為迎合學生群體“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慣,特意把招聘會以“夜市”的形式搬進景區、鬧市區等“青年生活圈”,優選數字經濟、文旅服務等新興領域崗位,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偏好。
“現已舉辦4場招聘會,初步達成意向382人,本月還將籌備1場。”臨海市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姜康康介紹。
更有深意的是“師生求職探索行”活動,我市組織蘭州大學等高校師生實地探訪天宇藥業、海暢氣體等企業,深入了解臨海產業實力。蘭州大學研三學生何國強當場打破對臨海的刻板印象:“這里不僅傳統制造業發達,像氫能、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都非常活躍。”
從建立高校畢業生數據庫、開發來浙實踐APP實現人崗精準對接,再到實施“青年人才驛站”免費住宿等政策,為人才托底,現在又“貼臉投喂”優質崗位,“青年友好”正從一句口號逐漸成為臨海的城市標簽。
在山川鄉野感受“創業友好”
正值露營研學旺季,記者來到邵家渡街道塘上村,跟隨95后青年胡永杰體驗當農場主的快樂——挎個竹籃采摘時令作物、和小動物近距離互動、用野花野草就地拼成一幅藝術畫。
談及在鄉村創業的最大感受,胡永杰直言這里的創業土壤更肥沃。他舉了個直觀的例子:“剛開業時沒規劃好停車區域,經常交通擁堵,街道主動跟村里對接,及時解決停車問題。現在生意越來越火爆,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300人,月營收超5萬元。”
這樣的創業故事不是孤例,“創業友好”的生態也不止一處。在江南·溪望谷,當地精心打造“青0社區”作為青年入鄉產業集聚區,春山丘谷品牌創始人朱鵬不僅感受到濃厚的創業氛圍,而且從烘焙坊開業到宣傳推廣、顧客引流,都享受到政府部門提供的便利服務。
“創業友好不僅是資金扶持,還包括覆蓋全程的服務保障和青年人才的全鏈條發展體系。”臨海市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錢偉杰說,“我們出臺了‘臨海青年入鄉政策15條’,讓好創意、好項目輕裝上陣,今年就引育青年入鄉項目51個,還成立了臺州首個青創學院,邀請專家學者作為引路導師,打造‘引才、賦能、孵化、共享’全鏈條培養體系。”
在路演現場見證“圓夢友好”
8月16日,記者闖入一處路演現場,野生青年力城市探索團隊正帶著“臨海老派飲食”項目進行路演,展示兩周以來的實踐成果。
“青年以飲食為切口,一來重新建立與家鄉的情感聯系,二來可以作為創業的可行性試驗。”共青團臨海市委副書記鄭遠介紹,我們希望為青年提供探索、實踐、試錯的機會,去驗證夢想,這也是臨海“圓夢友好”的有力印證。
為讓更多青年人才在此圓夢,我市不僅組建了臺州府城青年創業者聯盟,成立全省首個青年文旅創業基金,舉辦“主理人大會”向全國青年主理人發起“逐夢邀請”,更是推出“府城優才”認定機制,直接打破傳統評才模式,以一技之長、引領能力、逐夢熱情論“英雄”,于是,像海苔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管益暉、抖音運營達人盧金等有真本事的行業能人、鄉土巧匠都迎來各自的“高光時刻”。
不僅如此,我市還一邊為夢想“輸血”,一邊為夢想“松綁”,設立了人才科創基金2億元,為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高科技孵化項目提供資金護航,開展“企業認定、政府認賬”試點工作,放權由企業自主開展人才認定。目前,首批授權自主認定企業已有20家,完成自主認定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