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鳳是我市特殊教育中心黨支部書記、校長。2004年,她從溫嶺師范學校的特殊教育專業畢業,來到市特殊教育中心(原市聾啞學校)工作,并擔任團委書記兼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政教處副主任。多年來,她堅持做有溫度的特殊教育者,努力讓特殊孩子向陽而生、逐光而行。今年是她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第17年,也是入黨的第17個年頭,她始終不忘自己的初心,用愛詮釋自己的使命,為特殊兒童筑起夢想家園。
“這個顏色是什么垃圾桶?吃剩的蘋果能不能扔在這里面?”見到周云鳳時,她正在市特殊教育中心四(1)班的教室里給孩子們上垃圾分類課。什么顏色的垃圾桶對應什么分類,一個簡單的知識點,需要周云鳳一遍又一遍地反復教學,因為對于特殊兒童而言,他們的語言、動作、理解等能力都遠遠不如普通兒童。“特殊教育中心跟普通學校辦學的目標是不同的,我們培養孩子更多的是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包括他們如何與人溝通以及一些生活技能。”周云鳳說,“讓他們能自我照顧或者是成為一個好照顧的人,我覺得這個才是他們最終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學校的培養目標。”
市特殊教育中心集學前、小學、初中、職高教育于一體,共有146個學生,設15個教學班,學生年齡跨度大。近年來,該中心從最初的單一型聾啞教育轉型成十五年一貫制的培智教育,從1792平方米的舊校舍搬到建筑面積12878平方米的新校園,讓越來越多特殊兒童孩子走進了學校。執教17年,周云鳳希望每一個進校的特殊兒童都能得到最合適的教育,也希望每一個從特教中心走出去的孩子都有自理能力,將來到社會上能夠自食其力。可現實往往相反。通過日常家訪和調研,周云鳳發現不少已經畢業的學生渴望交流,渴望回歸學校,急需尋找一個安置的場所。周云鳳說:“這是我最近在為已畢業的孩子尋找安置方式時發現的。很多家長不想孩子畢業,希望能繼續待在學校里讀書,哪怕多讀一年也好。因為畢業就等于失業,這些孩子很難融入到一般的企業或者崗位上就業。”
周云鳳告訴記者,目前全市各鎮(街道)都建有殘疾人之家,但卻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市里現有的殘疾人之家規模不大,很多有需要的孩子無法進入這個大家庭,得到相應的照顧;二是托養中心的補貼,只針對一小部分孩子,很多家庭因為費用太高負擔不了而放棄;三是有部分孩子的家長自身也是殘疾人,或者甚至他們的智力可能不如孩子,有些則是父母離異或離家常年不歸,這些孩子的生活很難得到有效的照顧,他們通常不會也不懂如何去尋求當地政府或民政部門的幫助。”
作為一名校長,同時又是黨代表,周云鳳不斷地為特殊兒童們尋找出路,她準備在黨代會提案中提出規范化運作殘疾人之家,進一步解決殘疾人之家容納不足、家長不懂尋求庇護等問題。“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能夠進入到家庭當中去,有專門的人去照顧他。讓他可以有庇護性就業,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這樣就可以解放一個家庭,讓家長出去工作,讓家長可以掙錢養家。”周云鳳表示。
入黨17年,周云鳳已經連任兩屆市黨代表,她始終牢記黨員的職責與使命,把特殊教育學校里孩子的切身利益作為己任,對他們的人生負責。“特殊教育的最終發展趨勢必定是融合教育,到最后特殊教育中心會變為一個指導中心或者資源中心,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融入到普通學校去,過上正常生活,但真正有效高質量的融合教育這條路還很長很長,值得我們去摸索,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周云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