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4時50分,市第一人民醫院的PCR實驗室里快速地推出了一輛轉運平車,消失在了急診室的門口。在門口等待的醫生們臉上都是一片擔憂神情,擔架車上躺著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熟悉的同事——PCR實驗室核酸檢測組組長張艷。就在幾分鐘前,張艷因為長時間保持高強度標本檢測工作,累倒在了防疫一線。
“他們就這樣咬牙硬挺著,直到出事了才被發現”。
2個小時后,緊閉的急診室大門終于打開了。躺在轉運平車上的張艷,微閉著眼睛,鼻子上插著的氧氣管。
“艷姐,人舒服一點了嗎?”“醫生,她現在情況怎么樣?脫離危險了嗎?”隨即,等待許久的同事們趕忙上前,關切地詢問張艷的身體狀況,跟隨醫生將她轉移到了急診病房進行留觀。
“目前,張艷暫時脫離危險了。但是她需要休息,大家盡量先不要打擾。”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陳衛挺是參與救治的人員之一,他的回答讓大家都舒了口氣。他緊接著的一番話卻讓大家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他說,經過初步診斷,張艷是因勞累過度、壓力過大導致心肌損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為了減少上廁所的頻率,檢測人員盡量不攝入水或含水性的食物。再加之,密閉的實驗室里長期空氣不流通。很容易導致在內工作的人員嚴重脫水,引發系列的病癥。”
在救治過程中,醫療團隊發現張艷頻發心律失常,酸堿失衡,電解質代謝紊亂。為此,他們立馬對其開展了糾正心律失常、補充電解質等搶救措施。目前,張艷的各項生命體征都趨于正常,只要保障充分的睡眠以及積極配合后續治療,應該不日就能痊愈。
“醫護人員怕給防疫工作拖后腿,哪里不舒服往往都是忍著不說。他們就這樣咬牙硬挺著,直到出事了才被發現。”陳衛挺說,像張艷這樣累倒在防疫崗位上的醫護人員,在他們醫院還有好幾例。
“醒來第一件事,我想的就是基地運轉順不順利”。
4月13日上午9時,當記者走進急診留觀病房時,張艷正虛弱地躺在床上。她說,除了輕微的頭疼外,目前身體其他地方都沒有不適情況。聊起昏倒時的情景,她有些茫然地告訴記者,自己當時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狀態持續了20分鐘左右。隨后,她兩眼一黑就不省人事了。
“醒來第一件事,我想的就是基地運轉順不順利。”張艷說,連日來,PCR實驗室每日需檢測的標本量都近7000份,組員們早已體力透支。當時他們又接到緊急任務,寧波鄞州區將有1萬管核酸檢測標本將送至院區進行檢驗。于是,院方決定正式大規模運行日檢測量5萬管的核酸基地。由于管理系統等都是重新設置的,所以張艷的心一直懸著,就怕哪里出問題。直至失去意識前,滿腦子想的也都是基地的運轉情況。“直到聽到‘運轉很成功’時,我心里這才高興了。”
當記者問到:“人都累倒了,怎么還放不下工作”時,張艷用虛弱的語氣說出了最堅定的話語:“對于我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
在疫情阻擊戰中,PCR實驗室就是攔截病毒擴散的首道“關卡”。在實驗室檢測人員的日夜兼程下,“陽性”與“陰性”在這里得見分曉。為了牢牢守好這道“關卡”,張艷和同事們經常是“全天超負荷”運轉。延遲幾小時下班、標本一到就歸位、白天黑夜無概念,這些更是成為了常態。
“我這兩天住院,怕家人擔心,都說是在醫院值夜班。他們也沒有懷疑,因為早已經習慣我這樣的節奏。”張艷說,目前全家只有老公知道她住院的事。她希望自己能盡早康復,讓家人放心的同時也能早日回到崗位和同事們并肩戰斗。
“她就像專門為我們實驗室準備的一個組長”。
張艷住院的這幾天,PCR實驗室里格外忙碌。每天有超過5000份的標本被送到這里檢測,而核酸檢測組里卻只有5個人。
“張艷不僅業務能力強,而且做事負責,事事都要操心。她就像專門為我們實驗室準備的一個組長。”市一醫院檢驗科主任朱國飛是PCR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她說,張艷是2020年醫院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彼時,恰逢PCR實驗室組建,張艷擔任核酸檢測組組長。為了做好小組內的工作,她事事以身作則,無論是物資儲備還是質量保障,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而她自己也因為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導致手腕變形,造成三角肌損傷。在短暫的休息后,她又主動請纓回到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她說,自己不在PCR實驗室,心里總是不放心。”
此時,正在進行短暫休息的PCR實驗室醫護人員王海鮮也忍不住為張艷“說上兩句”。
“張艷是個很務實的人,做事很踏實。而且,她很關心身邊的同事,溫暖著我們每一個人。”王海鮮說,在人員緊缺的情況下,張艷總是盡自己的努力將資源發揮最大化效用。因為長時間“超負荷”運轉,實驗室里的每一個人都處于身心崩潰的邊緣,張艷總是細心地觀察到大家情緒的變化,暖心地進行勸慰。她所帶領的隊伍是一支友愛、溫暖的隊伍。“希望張艷早日康復,我們等著她一起戰斗。”
“不光是我,這里的每個人都很疲憊。但是只要站在了這個崗位上,大家都會堅持到最后一刻。不為別的,還是因為那份責任。”面對大家關心的眼神,張艷的心里也充滿了感動。她說,等康復后她還是會繼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