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橋鎮光明村是我市小型水庫移民村。近年來,該村以爭取水庫移民資金為著力點,翻新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從綠水青山中一步步走出了新時代里的共富路。
眼下,汛橋鎮光明村內的溪谷營地一片忙碌景象。營地運營方野山浪客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潘曉龍正和工作人員準備著新的游樂項目建設。光明溪谷集戶外體育、休閑、藝術等多功能于一體,今年6月在村內正式投運。截至目前,該項目游客接待量突破萬人,營業額約40余萬元。按照運營方和光明村簽訂的合同,村集體將獲得營業額13%的分紅。
好項目為何落戶山坳?說到底,離不開這山這水和那些人。
“光明村的山水環境很好,市區開車過來也就20分鐘,這正是我們尋找的項目基地。”潘曉龍說,在與村干部們對接過程中,他也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大家配合度高,主動做好相關的政策處理等工作,這為營地的后續運營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們的用心讓我們也想為村子的發展出一份力。我們希望能通過營地帶著村子一起跑,為一方發展謀福利。”
正如潘曉龍所說的,為了讓移民村移出新氣象,村“兩委”班子沒少花心思。
“移民這個項目對我們村的轉型非常重要。”站在溪谷營地入口的攔水壩上,光明村黨支部書記謝加倫講起了“光明未來”的“發家史”。他告訴記者,從前光明村以輪胎產業為主,走的是以生態換發展的路子,這對村莊騰飛來說,并非長久之計。為此,他和村干部們決定開啟村莊的轉型之路。
光明村四面環山,唯有一水相隔,古稱“燕窩地”。這里風景秀美,地靈人杰,現有村民440戶。為了讓綠水青山迸發出無限動能,謝加倫等村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從最開始的建設移民項目岙里攔水堰,到爭取40萬元的移民資金打造大寨崗綠道,讓村民健身休閑有去處,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宜居宜業的山水新農村的“蝶變”之路。
“我們村以前路上都是石子和雜草,晚上想散步也沒地方走。現在綠道建好了,我們吃完飯出來走走,太愜意了。”年過花甲的村民謝宏恩說起村子的變化,臉上滿是笑意。他說的綠道,依山傍水、茂林掩映,全長1000多米,是市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庫里的項目之一,也是連接村內光明溪谷營地和鎮區的重要通道。
鄉村換新顏,不僅吸引了游人,也讓外出的村民回家創業。正如村民們所期待的,大項目、好項目接連落戶,光明村的未來一片光明。“臨海溪山有道”片區共富項目通過閑置農房盤活利用、農業標準地改革等舉措,變閑置為利用,變資源為資產,定制化打造“醫、康、養、住、游、學、購、銷”主題服務;以產品促進產業的發展,構建獨具區域特色的大健康產業生態圈、農文旅融合產業園,打造一條南北縱向的片區共富示范帶,而光明村就是這條共富帶上的重要一環。對此,村干部們搶抓機遇,積極謀劃。
“現在我們以村集體成立了強村公司,將和運營方一起合作,打造風情街區、精品民宿和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我們有信心帶著村民共同富裕,把光明村打造成幸福村。”說起未來發展,謝加倫和村干部們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