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國之重器。傳于世,為華夏文明之象征。
日前,臨海獲2023年度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等次,首次問鼎“神農鼎·銅鼎”。
浙江有五鼎:大禹鼎、平安鼎、科技創新鼎、制造天工鼎、神農鼎。至此,臨海實現“大滿貫”,為臺州首個縣市區。
勇奪五鼎
于臨海意味著什么
一城五鼎,從“單打冠軍”到“全能選手”,這是對一個地區綜合實力評價的最好體現。
“鼎盛”“鼎立”“鼎鼎有名”,“鼎”是最高榮譽。浙江這五個著名的“鼎”,均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頒發,代表著浙江省域內治水、平安建設、創新、制造業、鄉村振興領域的最高榮譽。
每一“鼎”的設立與頒發,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考評體系。如“天工鼎”分為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工作評價四個維度,參與奪鼎之戰的縣域均為全省制造業優等生。
“神農鼎”拿到手后,“升級”才是重頭戲:累計三次獲得“神農鼎·銅鼎”,方可獲頒“神農鼎·銀鼎”,累計五次獲銀鼎,才能拿到“神農鼎·金鼎”,每一次的升級都是一次綜合大考。
大禹鼎、平安鼎、科技創新鼎、制造天工鼎、神農鼎指向鮮明——是落實“八八戰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具象。
鼎是激勵,也是鞭策。可以說,每個鼎,都在傳遞著一個信息:無論哪項工作,必得久久為功。對于當下的臨海而言,聚齊五鼎,更像是總結了過去成績之后,又一次站在了趕考的新起點。
奪鼎不易,守鼎升級更難。唯有打出硬招、擺出實效,才能脫穎而出。
百舸爭流
臨海何來扛鼎之力
在競爭激烈的問鼎之路上,標兵在前,追兵在后。解碼“一城五鼎”的臨海,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敢打敢拼的“扛鼎之作”。
鄉村振興蹄疾步穩。過去一年,臨海緊扣新時代“三農”工作,扎實推進穩產保供、鄉村建設、強村富民等重點任務,以農業“雙強”迸發產業新活力,以城鄉融合開啟和美鄉村新篇章,以農民富足打造共富新圖景。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8.85億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科技創新一馬當先。近年來,臨海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必答題、制勝招,深入實施科創首位戰略,三大主導產業全部入選省“415X”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同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平臺提能、主體培育上持續發力,在研發投入、人才引育上持續攻堅,是臺州首個入選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的城市。
生態環保捷報頻傳。自2013年底浙江吹響“五水共治”號角以來,臨海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不達標水體全面整治、水質優良率穩步提升”為目標,以“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為抓手,共建成10條臺州市級美麗河湖,3個國控斷面達標率為100%,15個縣控以上斷面達標率為100%。3次入選全國“兩山”指數發展成果百強縣,成功入選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示范縣,連續三年“奪鼎”。
此外,在空間騰換、招大做強、企業優強、品質提升、數字賦能、創新強工“六大行動”的強力推動之下,臨海踏上“百強進位、千億突破”的新征程,一舉奪得“制造天工鼎”。通過迭代創新、閉環管控,持續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闖出標本兼治新路子,平安臨海實現“十八連創”。
問鼎之后
臨海如何續寫“鼎級”之路
在臨?磥,今天的優勢不等于明天還是優勢,今天的領先不等于明天一定領先,要變優勢為勝勢,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有了2023年的破局立新積累,2024年的重心落在了“提速突圍”上。
“強經濟”是永不過時的主題。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中國工業百強市,制造業是臨海立市之本、強市之基,也是臨海經濟穩中求進的助推器。臨海將聚力制造提質,堅持大抓工業、大興實體,高水平推進數實融合,搶占新技術、新產業的制高點,掌握一批“撒手锏”技術,轉化一批高爆發成果。同時不斷推進千億級“工業航母”揚帆啟航,以“大手筆”引來更多“金鳳凰”。
“話共富”是動態向前的核心。當前在“共富工坊”的基礎上,臨海迭代升級打造“三支隊伍”,一批批“幫農客”走向鄉間舞臺,緊扣村美業興優享民富目標,傾力辦好惠民實事、蓄力賦能“三農”創富、竭力打造共富樣板。在新時代“千萬工程”的引領之下,臨海將繼續切實將“急難愁盼”變成“幸福清單”,將“美麗效益”裝進“群眾口袋”,全力形成一批具有浙江顯示度、臨海辨識度的典型經驗做法。
“好生態”是懷抱未來的底氣。翻閱臨海2024年主要工作任務,綠水青山依然是接續奮斗的詩與遠方。接下來,臨海將串珠成鏈打造省級城鄉風貌樣板區,持續推進“污水零直排區”提質擴面建設,打造“萬山滴翠、魚翔淺底、繁星閃爍”的最美生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完善“風、光、儲”多元清潔能源供給體系,全力打造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