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后的第一個熱詞,無疑是“新質生產力”。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專業的解讀是這樣說的:“它代表了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這也可以濃縮成3個關鍵詞: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深度轉型以及生產要素集聚。
臨海一直奮勇爭做建設“重要窗口”的縣域排頭兵,在新質生產力從理論到實踐挺進的探索之路上展現出了先行的敏銳性,邁出了大膽嘗試的果斷步伐。
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更是改革考題。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演變的今天,新質生產力成為了經濟博弈的壓艙石。區別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創新式重塑成為題中之義。科技作為發展之基,它的突破性“向前一步”很有可能帶來發展站位顛覆性的改變。縱觀臨海近年來的政策導向與產業布局,都旗幟鮮明地突出了“科技創新”與“新興戰略”的重要位置。前有“老底子”醫藥產業迎來新客:創新藥項目落戶江南醫谷,我市從原料藥向制劑、化學藥向生物藥、仿制藥向創新藥的轉型升級進度刷新;后有“行業大咖”助力數字經濟高地建設,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紛紛落戶臨海。再有臨海騰籠換鳥,早早下好先手棋:如釣魚亭智能制造產業園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千億級休閑用品產業基地;銅盤山智谷為半導體(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兩大新興產業筑巢引鳳。搭乘在時代快車上,臨海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背后的更深含義。
高質量答卷既要盤活“新”與“舊”,又要把握“質”與“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立足點在“新”上,出發點在“質”上,落腳點在“生產力”上。發展科技創新,關鍵在于打破核心技術的卡脖子痛點,加快實現具有原創性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人才則是打破技術壁壘的主要力量。一直以來,臨海求賢若渴,在拋出“橄欖枝”的同時也展示出了極高的熱情。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做強人才培養、引進、合理配置的“蓄水池”依然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意味著放棄傳統產業,也不代表只套一個發展模子。臨海有著優越的實業基礎,近年來又超前錨定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劑(醫療器械)四大新興產業賽道,“老樹”發“新芽”的同時“新樹”深扎根。在產業實現從“0”到“1”的提質過程中,高精尖企業也發生“一家”到“一群”的裂變衍生。“質”與“量”齊頭并進,我們有信心相信新質生產力將在臨海得到充分發揮,成為城市發展鮮活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