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瑟瑟,東塍鎮中街村的文化禮堂廣場上卻是氛圍火熱。現場,由20多名村民組成的健美操隊正隨著音樂激情搖擺。旋轉、跳躍……臉上帶著笑容的隊員們充分展現了力量與美感,吸引了一大批村民陸續加入,成為鄉村新景的活力一角。
文化禮堂,成為了鄉村新時代文明的集合地。這是東塍鎮的生動日常,也是全市19個鎮街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縮影。
為打通基層文化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浙江省委、省政府將農村文化禮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進行合并建設,即“一個陣地、兩塊牌子”。今年4月以來,市新聞傳媒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市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社會化運行項目為抓手,從組織架構建立、陣地開放管理、隊伍組建擴充、文化特色挖掘等多方面,對全市600多家農村文化禮堂賦能重塑,打造村莊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地標,讓文化自信在基層具象化。
從“大門常開”到“主動管理”
文化陣地“活起來”了
經過10年建設,文化禮堂已遍布鄉村。然而,“建好了”并不等于“用好了”。今年4月以前,我市的600多家農村文化禮堂都面臨著共性問題:文化禮堂門庭冷落,有的甚至淪為了村集體的雜物間。
如何讓文化禮堂“活起來”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陣地建設,制度是基礎。”市新聞傳媒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他們通過構建“總部+21名文化大使+606名村級管理員”的組織架構,確保文化禮堂從市里到村里,處處都有專人管理、層層都能得到回應。
括蒼鎮繁榮村文化禮堂管理員朱君連對此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原先在管理過程中,大家有事不知道找誰商量,經常感覺“吃力不討好”。現在不一樣了,市里來的文化大使經常來走訪指導,鎮里還專門抽調了一名文化干事和她搭班配合。自己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文化禮堂開門。時不時地,朱君連還自掏腰包買些零食放在文化禮堂內給村民們吃。“前幾天,我還把家里的音響搬了過去,村民們可喜歡了。文化禮堂里,天天有人在,我管理得也更上心了。”朱君連說。
專職管理員,緊盯責任田。這是文化禮堂絲滑運轉的第一步。在這過程中,我市擬定并發文實施《臨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績效評估辦法》,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讓文化禮堂管理員干得有信心、有盼頭。同時,積極對接新華智云,即將推出的“禮堂e管家”小程序,讓管理員借助數字力量輕松上崗。
從“墻內開花”到“百花齊放”
文化活動“熱起來”了
文化禮堂“活起來”了,文化活動也得“熱起來”。要激活這一池春水,關鍵還在人。
市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社會化運行項目請來了能人柳秀友作為文化大使總顧問。曾在大田街道綜合文化站工作數十年的他,是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會員,被評為“浙江省最美文化禮堂人”。柳秀友領頭市級文化大使團隊,經過前期充分走訪調研,根據各村情況成立村民文藝隊伍,用層出不窮的演出活動、日常培訓將文化禮堂填得滿滿當當。
走進邵家渡街道灘頭村文化禮堂,市文化大使吳仲多正手把手教村民們打太極拳。另一邊,由村民組成的樂隊將一曲《梁祝》演繹得凄美動情。二胡、三弦、笛子……演奏者們年紀30到80歲不等,在藝術交流中,鄰里情更親了、村莊和諧之風更盛了。
在河頭鎮內,市文化大使王玉清組建黃昏班,將歌舞、小品等節目引入文化禮堂,用歡笑點亮鄉村夜晚。同時,他還以文化禮堂為原點,積極助力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石車燈戲進校園。身為越劇演員的他還發揮自身優勢,重新創編大石車燈戲曲目,讓文化熱度居高不下。
市文化大使鄭曉燕以一場鄉村晚會,點燃了括蒼鎮的文化之火,各村“卷”出了“燎原之勢”。大岙村文化禮堂內關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如火如荼,張家渡村文化禮堂志愿服務集市日活動贏得四方點贊。在相互較勁的同時,“強村”主動拉著“弱村”跑,送戲下鄉、眾籌村晚等暖心舉措共同打造“品質文化生活圈”。
——禮堂百師團目前在庫人數381人,全市范圍內新組建文化特色團隊231支,黃沙獅子、古城高蹺、上盤花鼓等非遺項目如今也有了青少年非遺傳承團隊。文化骨干從極少數向大多數邁進。
——除了開展3.7萬多場常規活動外,全市文化禮堂舉辦特色主題、黃昏夜廣場等各類文化活動8000余場。村民們看展、趕戲,不出村就能實現。
百花齊放春來早,鄉村已是煥新天。鏡頭掃視府城內外,文化禮堂成了文化富礦,“掘金”的聲音此起彼伏。
從“臺下鼓掌”到“爭著上臺”
群眾的熱情“燃起來”了
連日來,東塍鎮特色主題晚會成為各村的熱門話題。文化禮堂內,文藝骨干們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場群英薈萃中一展風采。
駐點東塍鎮的市文化大使金卓來卻有些為難,因為有3個村的文化禮堂管理員接連找他要求加演。
“如今,文化禮堂儼然是村里的‘興趣班’,村民們一有空就來這里學學戲、跳跳舞。一有登臺機會,大家都搶著上。”金卓來既高興又糾結。他最終決定,特色節目爭取都上!
像這樣熱情滿滿的晚會,今年以來已成常態。在市新聞傳媒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策劃組織下,23場村與村、鎮與鎮之間文化走親活動助力全市農村文化均衡共進,13場鎮街特色文藝晚會將在地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2場大型鎮街級晚會被群眾稱贊為當地有史以來品質最高的文藝演出。
同時,市新聞傳媒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加強文化精品節目選拔力度,“臨海好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杜鵑鳥》《黃沙獅子》《家鄉美》等極具特色的優質節目送選浙江省“我要上村晚”舞臺,帶領臨海文化走向更寬廣的視野。
讓文化禮堂成為“鄉土明星”的舞臺,一步步從紙上藍圖走向現實。市新聞傳媒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組建67支鎮街級文藝特色團隊塑造各地極具辨識度的文化招牌。26人的文化禮堂總部民樂團,老中青攜手創作《金色年華》演奏曲,一曲歌盡家鄉美。以戚家軍為創作背景,邵家渡街道“鼓鄉大鼓隊”為重要成員,組建戚家軍戰鼓隊進行展演,并積極推進非遺工作。總部面向全市越劇愛好者選拔組建禮堂越劇社,打造“浙東南越劇小城”新名片。
“接下來,我們將推動文化禮堂從‘鄉村文明新地標’向‘文化自信在基層’的標桿邁進。”市新聞傳媒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最近他們正在籌備“我們的村晚”暨文藝輕騎兵展演。明年,還將對全市文化禮堂的數字化管理、組織架構進行深層次提升;計劃完成五星級禮堂的“文藝輕騎兵”團隊組建工作,進一步擴大基層文化服務隊伍規模,提高文化服務覆蓋面與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