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案子就2000多塊錢,真沒想到法院會這么盡心盡力調查,來來回回跑了七八趟,沒有因為錢少就草率敷衍。能追回600元我已經很感謝了,剩下的錢我自愿放棄了,還請法院結案吧。”近日,在市人民法院執行事務中心,從江蘇遠道而來的董某在結案手續上鄭重簽字后,對著執行法官由衷感慨道。
董某在江蘇經營一家汽車服務部。2024年6月,公司員工杜某向董某袒露自己生活窘迫,希望預支工資。董某出于善意與信任,提前支付了2700元。不料杜某次日便卷款失聯,杳無音信。無奈之下,董某將杜某訴至其戶籍地法院——臨海市人民法院。判決生效后,因杜某拒不履行,案件進入強制執行程序。
案件雖小,市人民法院執行局的擔子卻重似千鈞。執行法官第一時間扣劃杜某銀行存款,僅得600元。后續向其送達《執行通知書》,發現他的電話已成空號。為揭開被執行人真實境況,執行法官前往杜某戶籍地進行調查。村巷深處,尋人未果,老屋門前,唯見其年邁祖父母相依為命。經了解,杜某家境貧寒,父母離異后隨母生活,母親常年漂泊異地,音訊難覓,杜某本人曾于2019年因一時糊涂犯盜竊罪入獄半年。
執行法官不辭辛勞,根據多次收到的執行線索,走訪了和杜某可能關聯的多個地點,并將每一步調查的足跡、獲得的每一條真實信息,都坦誠、詳盡地傳達給了千里之外的申請人董某。
執行法官表示,2700元數額雖微,卻承載著司法對每一份合法權益的平等尊重。董某最終選擇放棄剩余款項,這份選擇背后,是法院竭盡所能的調查過程所贏得的理解與信任——理解執行工作窮盡各種途徑仍受困,信任司法天平不曾因標的大小而傾斜。下階段,市人民法院將繼續秉持司法為民理念,用實際行動提升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