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研學學生走進三月曠野河頭營地,他們在營地負責人的帶領下,有序參觀營地精心布置的農耕文化展,認真聆聽關于傳統農耕工具和種植知識的講解,熱鬧的場景正是片區組團共富的鮮活注腳。
在片區組團共富的浪潮中,河頭鎮以“清雅河頭”片區為單位,通過多產聯動,繪就全域共富新圖景。
文旅破局古村串起共富鏈
在位于殿前村的三月曠野河頭營地里,帳篷錯落有致,游客們在此露營燒烤,誰能想到,這片曾經的閑置土地,如今已成為帶動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活力地標。
營地負責人潘安介紹,這邊有山有水,道路交通便捷,特別符合鄉村文旅項目的定位。而這也恰好契合了河頭鎮業態聯育的發展思路。去年10月營業以來,該營地已實現營業額225萬元,通過“村集體出地出基建、運營方分營業額”的合作模式,村集體與村民共享發展紅利,同時也讓不少村民得以就近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營地還以文旅樞紐之姿,串聯起現代化農耕文化園、十三羅溪沿溪下灣村古建筑、姚宅村紅色遺址等點位,構建起“軸心引領、溪線串聯、多村共贏”的沿溪共富示范帶。
殿前村黨總支書記朱善敏告訴記者:“游客大量涌入,帶動了農副產品銷售,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大提高。營地營業一年,村集體增收35萬元,曾經冷清的村莊現在熱鬧非凡。”一年間,僅殿前村就吸引游客2萬多人次,古村的沉睡資源被激活。
農業抱團土特產成“共富爆款”
如果說露營基地為河頭鎮注入了文旅活力,那么共富工坊則讓山區的土特產變成了“共富爆款”。秋收時節,宜塘山村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曾經的拋荒地如今喜獲豐收,這背后離不開宜塘山共富工坊的有力推動。
“這些原先都是拋荒地,村干部帶頭把土地流轉過來,種上油菜花和水稻,既能增加村集體收入,我們農民也能賺工錢、拿地租,多了好幾份收入。”村民梁天好笑著說。為破解“各村單打獨斗、農產品難賣”的困境,片區牽頭成立宜塘山共富工坊,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盤活500多畝拋荒地,推行稻油輪作模式,還發展了小花生、小黃姜等特色產業。
“以前村民沒有銷售渠道,很多農副產品賣不出去,像小黃姜、小花生等只能等外地人來收。現在通過工坊平臺,我們把宜塘山的農副產品遠銷了出去。”工坊負責人朱朝漢介紹,工坊不僅打造了“宜塘山”農產品品牌,還搭建“直營店+直播間+帶貨節”的多元銷售渠道,改變過去“外地人收購、村民無渠道”的困境。
如今,宜塘山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40多萬元,對于未來,朱朝漢充滿信心:“我們準備擴大工坊規模,進一步整合宜塘一、宜塘二片區資源,把農副產品、山區梯田與文旅結合起來,讓宜塘山的品牌越做越響。”
從茶葉飄香到葡萄滿枝,從閑置荒地到熱門營地,從拋荒農田到豐收沃野,河頭鎮圍繞“清雅河頭·茶鄉好物”片區聯建機制,深入挖掘古道、濕地、老街、古村落等旅游資源,以及民風傳統、古跡非遺等文化資源,整合葡萄、柑橘、茶葉等特色農產品,規劃打造綜合性農文旅品牌,帶動村域聯動,實現抱團發展。
2024年,全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616萬元,30個行政村實現集體收入30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