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省教育廳發布《浙江省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導意見》,將人工智能從校園“特色活動”升級為中小學通識教育,加快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在此背景下,我市各中小學迅速響應,通過課程優化、場景拓展與硬件升級,積極推動AI通識教育覆蓋全體學生。
開設AI通識課程
分學段搭建成長階梯
“老師,我明明只畫了一半,它怎么就猜出我要畫蘋果了呀?”“它是按照什么標準判斷一個物體是蘋果的呢?”哲商小學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上,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師朱珍珍的帶領下,以屏幕為紙、手指為筆,和AI玩起了“你畫我猜”的趣味游戲。孩子們嘰嘰喳喳,對AI神奇的預判能力發出一連串疑問。
面對孩子們的追問,朱珍珍并沒有拋出“算法”“傳感器”等晦澀術語,而是拿出蘋果、香蕉等水果放到攝像頭下,展示了AI捕捉、存儲數據的過程:“AI先記錄下這些水果的樣子,再對照你們畫的線條匹配特征,這就是它‘未卜先知’的秘訣!痹谥庇^的演示和通俗的講解下,孩子們馬上就聽懂了AI的工作原理。
《浙江省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導意見》中明確,小學階段應以“感知—體驗—創造”為核心,重點培育學生對人工智能的學習興趣。哲商小學緊扣要求,為學生量身打造階梯式課程,為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培養做好“加法”。
“目前AI課程每兩周開展一次,其中第一學段的課程是獨立編入課表的,而第二、三學段的課程則是與信息科技課程融合開展的!闭苌绦W黨總支書記陳選峰說。
AI技術融入各科教學
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落地,并不局限于單一的專業課程,而是在各科教學中廣泛滲透。這就要求全體教師創新教學形式,將AI技術與日常教學深度結合,不斷開拓AI助學新場景。
“張繼,你是因為時局動蕩,自己報國無門而愁嗎?”“張繼,你是否因為科考落第,懷才不遇而愁?”哲商小學的微格教室里,學生正在“穿越時空”,圍繞詩歌背景、創作心境與詩人“張繼”進行交談。問答詠嘆間,抽象的文學知識變得具體可感。
“利用AI創作一個智能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他們主導學習的節奏!闭苌绦W語文教師崔軼凡對AI助學的好處侃侃而談。
在全市中小學的課堂上,這樣的創新嘗試隨處可見:英語課上,AI模擬購物、問路等真實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對話中提升表達自信;美術課上,學生輸入“國風”“科幻”等關鍵詞,AI生成作品草稿,提供靈感;科學課上,AI模擬“溫室效應”“光合作用”等場景,助力學生快速把握規律……
這些遍布各學科的AI助學實踐,讓教學更具創新性與吸引力。AI不再是冰冷的技術工具,而是串聯知識、激發潛能的“橋梁”,推動課堂從“被動灌輸”向“主動探究”深度轉型。
開展實驗活動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如果說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側重AI知識的“普及融合”,那么中學階段則聚焦人工智能的深化理解與協同應用。
每周三下午,臺州學院附屬中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里總是熱鬧非凡:激光切割機“滋滋”作業,無人機“嗡嗡”盤旋,3D打印機來回運作……各個社團的學生聚在一起,探索著前沿科技的奧秘。
臺州學院附屬中學副校長李建江介紹:“初中階段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會更加注重學生對原理知識的認識,同時我們也著重培養他們利用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培養目標,離不開強大的硬件支撐。臺州學院附屬中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有激光切割機、智能機器人、開源硬件等先進設備,讓學生得以盡情感受技術與創意碰撞的樂趣。
此外,臺州學院附屬中學還計劃在佩弦湖校區建設1500平方米的科創中心,通過優化功能區布局、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全力把該科創中心打造成連接校內外、面向未來的創新樞紐。
“希望能把我們的科創中心,變成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未來搖籃’,這也是我們附中對‘為未來育人’的教育理念的踐行。”李建江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不僅是落實教育數字化轉型、響應省教育廳指導意見的必然舉措,更是厚植科技創新根基的前瞻性“投資”。我市將持續以課程創新為核心、以實踐賦能為路徑,深化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全域覆蓋與質量提升,培養更多適應數字時代的高素質人才,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