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到底有多好吃,才能讓人因為它而記住一個地方?邵家渡牛頭山村里的魚頭告訴你答案。
臨海“大水缸”里的“生態魚”
邵家渡牛頭山水庫位于靈江支流逆溪上,這里的湖水極清,是一級飲用水體,供應著大半個臨海的日常飲用水,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臨海大水缸”。在總庫容達3.025億立方米的牛頭山水庫里,每年至少活躍著15萬斤的胖頭魚。
“因為牛頭山水庫的水質好,所以我們這里的胖頭魚屬于人放天養。”對于自己在牛頭山養胖頭魚這件事,李加永總是有些得意的。他說,每年開春,他只需將魚苗投入水庫,水庫里的植物、藻類自然就會喂養大魚兒。
每天下午,李加永都要守在岸邊,登記當天出水的魚。日均三五百斤是常態。得益于眼前的這片好山好水,李加永養的魚品質上佳,總是早早地就被周邊的農家樂下單了。陳建華,就是李加永的常客之一。她經營的庭院農家樂,主營的就是特色魚頭。每天至少都有20多只魚頭要登上客人的餐桌。
“我們牛頭山魚頭就是因為這一庫的好水而出名的。”陳建華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為了這只魚頭,經常會有不少外地游客專門循味而來呢!
“中國水庫胖頭魚之鄉”的
“山野味”
紅燒,是牛頭山魚頭最經典的做法。
一條五六斤重的活魚,出水后立馬現殺。處理好魚頭后,架灶、起鍋、開火。手藝老道的廚師往往會先在熱鍋里沿邊澆上一圈冷油,再撒上一點點的食鹽。這些,都是為了防止魚皮粘鍋破壞品相。油溫有6成熱時,就可以下魚頭了。
“好的魚頭不需要煎太久。這樣既能保持肉質細嫩,又能保證它本身的鮮味不流失。”邵岳君是庭院農家樂的掌勺,他細細地講解著做魚頭的小技巧。魚頭先煎一面,等到魚皮微微蜷縮時就可出鍋備用。隨后,趕緊抓一把五花肉、蒜粒、干辣椒、姜片在油鍋里爆香,再將魚頭的另一面朝下進行煎制,此時豬油和香料的味道隨著高溫快速滲透進了魚頭內。過個1分鐘左右,噴一勺靈江山黃酒到魚頭上,進一步激發出魚的鮮味。接著倒一罐啤酒到鍋內,可以防止魚肉因高溫而變得過分緊致,同時也可使魚湯更加濃稠。
關鍵的一步來了,加開水沒過魚頭,開啟長達40分鐘的熬煮。在這期間,要根據各人口味加入黃豆醬等調味品。在出鍋前5分鐘,要不斷地將魚湯澆到魚頭上進行收汁。魚湯咕咕冒泡,出現肉眼可見的黏稠時,就可以關火出鍋了。
“我們燒魚頭,用的都是家里有的材料,吃的就是一個家常味道。”邵岳君說,尋常的家燒做法反而成為了眾多食客們心心念念的味道。他最高紀錄是一天現燒80多鍋魚頭。
美麗新農村里的
“振興圖”
如今,走進牛頭山村,尋味的身影越來越多。一座水庫、一道魚頭盤活了一條村莊產業帶。走在牛頭山村,抬眼望去,農家樂遍地開花、精品民宿正在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旅游在這里煥發著蓬勃生機。
很難想像,這里曾經是一個出了名的貧困村。牛頭山村曾經歷兩次搬遷,村民紛紛外遷,人口從原先800人一度減少到500人。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牛頭山村卻能因地制宜盤活村內的閑置資源,憑借著好山、好水、好魚、好味,先人一步發展鄉村旅游。在村干部們的帶領下,貧困村白手起家,一點點地打響美食招牌,從山坳里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當初我就是看好牛頭山的魚頭,才義無反顧地租下了房子,扎根在這里干餐飲。”陳建華的庭院農家樂已經在牛頭山村度過了5個年頭,事實證明當初她的眼光沒有錯。農家樂生意一年好似一年,帶動著一家人的日子也節節高。尤其是逢年過節,店里更是座無虛席。近幾年,村里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前來旅游的車子絡繹不絕,這也讓陳建華安心在鄉村創業的底氣更足了。
到今天,牛頭山村建有民宿17家,農家樂特色點5個,可容納千余人同時用餐,每年旅游總收入以百萬元計。以美食為原點,牛頭山村擘畫出的美麗鄉村“振興圖”半徑正越來越大。